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翔安侨风盛 海韵乡愁浓 漫步翔安区新店街道、香山街道、大嶝街道

发布时间:2025-09-24作者:翁舒昕/整理 翁舒昕/图来源:点击量:296鹭风报1729期04版 专题

04-5.jpg

       翔安区的大嶝街道、香山街道与新店街道,承载着数百年的侨乡记忆。这片土地三面环海,与金门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闽南人下南洋的重要起点,也让侨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从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到百年洋楼,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华侨远渡重洋的艰辛、衣锦还乡的荣耀,以及他们对故土深沉的眷恋。


游览路线

04-13.jpg

★康崎洋楼→★张鸿爱宅→★张清潭宅→★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郑德碧宅


康崎洋楼

        在新店街道洪前社区东山自然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侨建洋楼。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布局独特的洋楼,被誉为翔安最富浪漫气息的洋楼之一。

       康崎洋楼由印尼华侨于1926年建造,融合了闽南大厝的凹寿式和券廊式双层洋楼风格,坐东北朝西南,前后两落,占地面积约236平方米。前落正面中间为凹形门廊及门厅,门匾镌刻“合家兴宅”四字,墙身左右各两堵兽鸟灰塑,分别为“鹿、鹤、鹅、兔”,寓意吉祥。门廊上方是西洋风格的尖顶女儿墙,两边角柱上端、女儿墙中部泥塑的双狮戏绣球等。后落为二层楼阁式民居,檐下为拱形门,廊道层顶天台,硬山顶,两坡屋面。二层楼铺设的釉面花砖地板及楼阁式角柱造型,彰显着多文化融合的痕迹。

       然而,因年久失修,加之附近村庄拆迁,康崎洋楼曾一度被荒芜杂草淹没,泥塑装饰残损,部分墙体歪闪。2024年,它被纳入集中修缮保护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名册。经过近4个月的修缮,施工单位采用传统水洗砂和灰塑工艺,力求还原其昔日风貌。洋楼正面墙裙采用了闽南大厝常用的花岗岩,墙身修复采用水泥雕刻了鹿、鹤等形象,门廊上方则还原了西洋风格的尖顶女儿墙。

04-9.jpg

张鸿爱洋楼

       位于香山街道的东园红砖厝传统民居聚落,是翔安区现存最大的红砖厝传统民居聚落之一。东园历来有“前花园,后礼堂”的说法。“后礼堂”指的是1962年建造的东方红礼堂,而“前花园”则是指1946年落成的张鸿爱洋楼。张鸿爱洋楼,也就是《翔安文物》所载的“八·二三炮战南京军区总指挥部旧址”,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红砖厝洋楼。

       史料记载,年轻时期,张鸿爱为避壮丁之役远渡重洋,在新加坡投身纺织业,凭借努力创下一番事业。待事业稳定后,他携资归国,在东园精心建造了这座洋楼。洋楼建成后,张鸿爱与家人在此居住多年,留下了诸多温馨回忆。

       《东园志》记载,解放前夕,洋楼曾被国民党盐警班及其家属暂驻。此后,解放军第29军进驻东园,其通讯连也入驻洋楼。1958年8月,洋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炮兵部队炮击金门前线指挥部,投入作战。

04-10.jpg

张清潭宅

        距离张鸿爱洋楼不远处,有一栋融合中西元素的白石红砖建筑,由三拱门门廊、双坡面屋顶以及硬山顶组合而成,在山墙的山花部位,装饰着引人注目的圆形花饰灰塑造型,为建筑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建厝主张清潭,是清末民国东园的一位传奇医师。

       古宅静默地见证了东园的沧桑变迁与岁月的流转,同时,也深刻承载了张清潭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张清潭自幼随父亲侨居安南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1890年远赴法国皇家医科大学深造,并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成为广州市中法医学院的教授。1895年,张清潭毫不犹豫地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民国初年,他担任中国陆海空第二临时后方医院的X光科和内科主任,成为中国最早应用X光诊断的医生之一。晚年,他回到家乡开设诊所,并在1956年加入新店区联合诊所,继续他的医疗事业。

        2024年7月,修复后的张清潭宅完成了验收,涅槃重生。宅子内部的墙面和地砖依照原来的样式做了替换和升级,破损的窗户做了维修与加固;宅子外部破损的院墙重新做了修复,并依照原宅的总体风格做了设计与重塑;院墙与宅子外墙之间的走道杂物被清理干净,排水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通过精细的施工与科学的修复手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文物价值和历史风貌。

04-15.jpg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在抗战时期,由于金门岛被日军占领,为延续其行政职能、组织民众抗日,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辗转迁至地理位置相近的大嶝岛,最终选定田墘村的几处民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金门县政府才于当年10月迁回金门岛,这段特殊的“跨岛办公”历史,也让大嶝与金门结下了更深的血脉羁绊。

       金门县政府旧址并非单一建筑,而是由县政府总部、文书房、保安队队址等7处12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田墘社区现存建于清末民初的双落红砖古厝有148座,其中绝大多数是当地华侨事业有成后回来兴建的。这些华侨在南洋等地闯荡拼搏,积累财富后,回到家乡建起大厝。金门县政府旧址的建筑也多出自这些华侨之手,既有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体现着家乡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底蕴,承载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华侨从南洋各地借鉴的西洋式民居元素,融入了外来的文化因素,如欧式的女儿墙、飞马的雕饰等。

       如今,这些建筑大多保持着原貌,红砖墙面上的岁月痕迹,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抗战故事。2009年5月,金门县政府旧址被批准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得以妥善修缮和有效利用。如今,这些抗战史迹和闽南红砖古厝已成为厦门、金门两地民俗文化旅游的璀璨明珠。

04-4.jpg

郑德碧宅

        毗邻“金门县政府旧址”建筑群的是翔安区政协文史馆。由404主馆、446阅读展示空间、405书画展览空间三部分组成。

       主馆是一座闽南红砖古厝,是爱国华侨郑德碧(一说郑德珀)的住宅。抗日战争期间金门沦陷,大嶝成为抗战最前沿,郑老先生放弃南洋事业、投入抗战,并将家宅腾出来作为抗战军队的指挥所。

       郑德碧宅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建筑面积约259.6平方米,面阔11.8米,总进深22米。前落大厝面阔三间,正面墙裙堵为磨光花岗岩条石砌成。后落南北两侧采用条石呈凸字形砌筑,富有特色。

       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郑德碧宅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为了保护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厝,2023年翔安区启动修缮工程。2024年5月变身为“翔安区政协文史馆”,这一转变赋予这座古厝新的功能和价值。文史馆内设置多个展厅和展示空间,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政协的基本知识以及翔安区政协的发展历程和履职实践等内容。此外,文史馆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和市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闽南文化和郑德碧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业翔民安、翔安区委统战部、厦门日报、鹭客社等,在此一并致谢。)


下载鹭风报1729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