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30作者:翁舒昕/整理 翁舒昕/图点击量:601鹭风报1717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鹭岛·侨乡故事”文化路线系列报道之十三
厦门岛的东北部,湖里区禾山街道静卧于山海之间。这里,红砖古厝与摩天大楼比邻而居,闽南乡音与异国语言交织回响,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早在15世纪,禾山华侨先祖便漂洋过海“过番”。他们历经艰辛、开拓创业,在披荆斩棘中参与了东南亚文明的开拓进程。至19 世纪下半叶,禾山人已在东南亚多国广泛分布,形成了诸多聚居地。无数禾山乡亲“下南洋”的历程,不仅彰显了闽南人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爱国爱乡的精神品格,更生动展现出厦门“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气度。但是无论身在何方,“禾山”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原点。
禾山街道游览路线
★钟宅民俗文化园→★福寿楼→★钟佑变楼→★薛芬仕祖宅
钟宅民俗文化园
在禾山街道,有一颗闪耀的明珠——钟宅畲族社区。
在闽南,“探大钱,起大厝”的俗语代代相传,“厝”指房屋,“大厝”更是承载着闽南人对安居的向往与荣耀。钟宅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许多远赴南洋打拼的游子,功成名就后总不忘回钟宅建楼。
古厝,作为钟宅人乡愁记忆的重要寄托,见证着无数寻根故事。据悉,多年前,一位来自台湾的钟先生,怀揣着祖上传下的“同安县二十四都钟宅保”这一地址,跨越山海,从同安到岛内,一路辗转寻觅,最终在钟宅村寻得祖辈的根脉,让几代人的寻根夙愿终得圆满。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钟宅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保护了历史文脉,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历经不到两年的努力,钟宅民俗文化园(除钟景诚宅)在2024年9月顺利完工。
占地9000平方米的钟宅民俗文化园,百年古厝的一砖一瓦,历经保护修旧如旧,迸发出蓬勃生机。园内包含六座宫庙、一座祖宅、一座戏台,每一处建筑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六座宫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它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闽南特色与畲族文化元素,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恰似展翅欲飞的雄鹰,展现出雄伟的气势。宫庙的装饰工艺精湛绝伦,彩绘、漆线雕、剪瓷、石雕、木雕等工艺交相辉映,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非遗艺术的高超造诣,让人不禁为匠人们的巧夺天工而赞叹不已。
钟景诚宅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建筑名录,是典型的闽南民间传统红砖大厝。整座大厝外观规整大气,平瓦屋顶排列齐整,燕尾脊高高扬起,尽显闽南建筑的灵动韵味。大厝为前后二落布局,采用硬山顶凹寿口形制,古朴中透着庄重。其正门由粗大的花岗岩打造而成,坚固厚重,两端各伸出造型别致的青石门簪,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彰显出传统工艺的精巧匠心。目前,钟景诚宅的迁移修建保护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与新建宫庙形成文化民俗组团,最大限度发挥文物价值。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文化园里的戏台便会热闹非凡。这里表演的节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闽南戏曲,如高甲戏、歌仔戏,也有畲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为人们带来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戏台上的表演,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钟宅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迁建的钟景诚宅
钟宅民俗文化园里的戏台
福寿楼
在钟宅社,有一座极具特色的福寿楼,也称“钟佑秧宅”。它是华侨钟佑秧在上个世纪20年代建成的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红砖楼,是钟宅最具特色的番仔楼。
钟佑秧早年下南洋谋生,靠着自身的勤奋在南洋开了一家大当铺,攒下了可观的财富,归来建造了这栋楼,还以其儿子钟福寿的名字来为这栋楼命名。
福寿楼系双脚楼式西式建筑,楼内采用进口花砖铺地,室外墙体、屋顶采用西式图案装饰,整体处处彰显着独特的中西合璧韵味,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家族的兴衰,承载着钟佑秧家族浓厚的情感以及那个时代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在岁月中一直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钟佑变楼
钟宅人多地少,历史上下南洋谋生者众。华侨钟佑变年少时赴菲律宾投奔亲戚,以其坚韧刻苦的品质和独到的商业眼光,积累了资本。钟佑变热心家乡公益,慷慨担当,曾担任钟宅颍川小学的董事长,还出资修建钟氏宗祠等。
1920年,他返乡后精心建造起一栋洋楼,因其独特的风貌,被人们称作“红番仔楼”。主楼廊道的拱卷由粗壮的方形柱稳稳托起,楼体突出部位的小拱卷顶部呈滴水尖形,尽显阿拉伯建筑的异域风情。廊道立面的红墙上,泥塑着多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一旁还有红色雁只砖拼砌而成的精美纹饰。二楼与楼顶正面的连杆,则是采用绿色琉璃打造,整座建筑巧妙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韵味。
长盛不衰的送王船习俗
如果说钟宅民俗文化园是以一种沉静、内敛的方式守护着侨乡的“根”,那么钟宅社区四年一度的“送王船”盛典,则是以一种炽热、磅礴的方式,展现着侨乡与海洋的深刻联结,以及海内外乡亲共同的精神信仰与情感纽带。这项古老民俗,在禾山已薪火相传数百年。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送王船”的传统信俗。后来传播至中国台湾南部,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传到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华侨华人聚居区。这种跨洋的文化传播,使海外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延续了家乡的信仰体系,形成了“根”的认同。
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捐资、技艺传承等方式深度参与钟宅“送王船”活动。每届送王船活动都吸引大量海外侨胞返乡参与,2024 年钟宅“送王船”民俗文化节期间,来自东南亚的华侨代表团与当地居民共同巡游、祈福,这种互动不仅维系了侨乡情感,更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现代方式,让全球华侨华人共享这一文化盛事。
薛芬仕祖宅
枋湖社区的安兜社是厦门岛为数不多的千年古村落。近代,安兜薛姓也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菲律宾侨领、马尼拉中华商会主席薛芬仕。“卢沟桥事变”后,薛芬仕被推选为菲律宾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副主席,为筹募抗日救国捐款四处奔忙。日军南侵菲律宾后,他被拘押并强命为伪华侨协会会长,他拒不从命,遂举家避居于外岛。
位于安兜社275号的薛芬仕祖宅,原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及左右护厝组成,20世纪90年代护厝被拆建新楼。第一进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梁均架于墙体上,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二进为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
(部分资料来源:《厦门日报》《海西晨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里头条、黄国富文章等,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