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作者:林硕/整理 林硕/图点击量:54鹭风报1723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鹭岛·侨乡故事”文化路线系列报道之十六
这里山清水秀,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里文化产业集聚,乡村振兴的脚步一路生花;这里侨史流芳,侨领捐资兴学的故事和保留完好的涉侨建筑令人神往……
地处厦门东大门的翔安区内厝镇,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后裔有万余人,曾厝村、黄厝村、新垵村等著名侨村交相辉映。柯朝阳、杨宽裕等侨领热心故乡的教育事业,其爱国爱乡的拳拳深情,至今仍似潺潺溪流,温柔滋养着脚下这片故土。
内厝镇游览路线
★曾厝村古厝群→★大路朝阳·侨史馆→★同民安关隘→★黄厝村侨建筑、文化艺术园
曾厝村古厝群
曾厝村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古朴秀丽、底蕴深厚。全村均为“陈”姓,先祖主要来自金门和漳州两地。百年前,大量曾厝人下南洋打拼奋斗,后又返回家乡兴建房屋。
现在的村落中,仍保留海外侨胞建造的成规模的红砖红瓦古厝。其中,最为特色的是“期盘楼”,因主人名为陈期盘而得名。这栋楼的样式和配色颇有南洋风情,美观的同时有利于防风、防火,在那个年代很有实用价值。
与“期盘楼”比邻而建的是一栋西洋风格的侨建筑,门庭处一副精美石雕的诗联写着:“诗荣南岛创微业,阔怀择里建蜗居。”字里行间,可以窥见这栋建筑也是陈氏先辈跨洋南渡,筚路蓝缕的见证。
曾厝村还有两排造型精美的“九架厝”,排列整齐、细节精致,散发着闽南建筑艺术气息,中间的“喇叭巷”东窄西宽,设计独特。“九架两落脊燕尾,家家诉说奋斗郎”,许多古厝几乎是一部南洋奋斗史,一砖一瓦一木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凝聚着海外侨胞的心血。
至今,曾厝村海外侨胞约有5000人,整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有侨属关系。相同的文化、相通的语言,曾厝村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华侨交流密切,与金门地区民间交流密切,为古厝群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曾厝村的华侨同胞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同仇敌忾,组织捐款支持祖国抗日。陈氏家庙内的“爱国贤裔”牌匾,就是历史见证。这座祠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洋建筑风情的期盘楼
收藏有“爱国贤裔”牌匾的陈氏家庙
曾厝村280号侨建筑
大路朝阳·侨史馆
内厝镇新垵村,有着“新头至此、安居乐业”的美好寓意。1894年出生于新垵田中央村的柯朝阳,是爱国华侨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少时柯朝阳选择下南洋谋生,先是在马来西亚槟城旅居一年,事业发展后,便于新加坡、缅甸、美国、上海等地设立公司,涉及的行业从皮革店到纺织品,从罐头食品到锯木、制砖厂……最终成为新加坡著名侨领。
“九·一八”事件后,柯朝阳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国行列,资助进步学生创办《现实周报》;出资复办“泉漳中学”,聘请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进步教师任教;1936年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新加坡积极参加南侨总会开展的华侨救亡、捐献活动。
1955年7月,柯朝阳回到故乡定居,全身心扑到家乡的发展建设和侨务工作当中。1983年,柯朝阳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奖学金,来鼓励当时全同安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临终之际还特意交代子女要把奖学金坚持办下去。
子女们继承柯朝阳的精神,筹集资金100万港元在香港注册成立“柯朝阳奖学金”。30多年来,助学活动每年奖励同安区、翔安区中学参加高考的文、理科各前三名学生,并资助高考贫困生。
如今,由柯朝阳故居和村内古厝组成的大路朝阳·侨史馆,设有侨界历史、侨界精英、侨乡影像等版块,充分展示了柯朝阳等侨领下南洋谋生创业、支援祖国革命事业和家乡建设的丰功佳绩。大路朝阳·侨史馆是翔安区首个以侨乡、侨史、侨胞为题材的展馆,为翔安区增添了一个向海内外展示“侨文化”的窗口和桥梁。
大路朝阳·侨史馆
小盈岭“同民安”古关隘
说起内厝镇的名胜古迹,就不得不提到小盈岭“同民安”古关隘:“今朝行役是登临,极目郊原快赏心;却笑从前嫌俗事,一春牢落闭门深。”朱熹的《小盈道上偶得》描绘出小盈岭秀美的风光。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时曾到小盈岭游览,发现此地山口风沙大,便率人修建了一处石牌镇风,并且亲自题写“同民安”三个字。
“同民安”古关隘,旁边立着“小盈岭南同交界碑”,标明了这里是关隘,一侧是厦门翔安内厝,一侧是泉州南安,自古以来就是海内外内厝乡亲思念故乡的一景。古关隘旁的盈岭古寺,墙上镌刻着1979年“小盈古寺修复捐资芳名”,最开头就记载了“马来西亚许宗祥捐一千五百元、许宗签捐一千五百元”等海外华侨爱心捐资的记载。如今的盈岭古寺正再次进行修缮,相信重新开放后,又将成为一处胜景。
在内厝镇,有名的文化景点还有位于莲塘村的非遗“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这一段以忠义精神为魂的民俗活动已延续了四百余年。作为闽台共有的非遗交流项目,宋江阵在两岸乡亲心中搭建了起深厚的感情基础,架构出一道坚实的文化桥梁。
朱熹题写“同民安”古关隘
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
黄厝村侨建筑、文化艺术园
废旧轮胎彩绘后做成童话般的花盆,土夯的猪圈、牛棚围上玻璃幕墙变为透明的茶室、咖啡馆。奇妙的创意之下,五彩斑斓,斗室生辉,漫步在内厝镇黄厝村,仿佛置身艺术的梦境里。
黄厝村内有众多华侨返乡兴建的古厝,2018年起,村里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集中收储40栋老宅,吸引陶艺、雕刻、漆艺、古琴等30余个艺术团队入驻,以乡村振兴为指引。发展至今,黄厝村的文化产业一年可创造在地产值上千万元,获评全国美丽休闲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艺术家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帮忙修缮侨房老宅,村里则免除一定年限的租金,并补贴维修的费用,形成良性循环。黄厝村文化产业园就设置在华侨捐建的黄厝学校旧址,以文艺的方式,传承着华侨精神。
曾厝学校、黄厝学校等老学校、旧校址,是海外侨领杨宽裕、李吉成、李礼阁、许志宗、杨金殿等人心系家乡教育的历史见证。他们情系桑梓的故事在内厝镇广为流传。杨宽裕曾在内厝及周边村庄创办了宽裕学校和分校一共7所,其后人也一直心系家乡教育事业。杨宽裕曾孙女杨紫琼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华裔演员。
内厝镇的香山景色宜人,内厝镇的九溪奔流不息。内厝镇的华侨们百年来捐资助学、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进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内厝学子。华侨精神,以此代代相传。
(部分资料来源:业翔民安、清风内厝、翔安区委统战部、福建日报等,在此一并致谢)
老建筑改建为产业研发基地
华侨捐建的黄厝学校,如今已是艺术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