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厦门经济特区始于侨成于侨(下) (1980-2010)

发布时间:2021/09/24作者:林希 整理来源:点击量:7935鹭风报1531期03版 专题

依法护侨  尽心尽力 

       侨房,是海外侨胞在家乡的“根”,是华侨联系祖国的纽带、寄托怀乡思亲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市华侨私房就有5000多幢,3000多户业主户,占全市私房的52%以上。这些侨房对厦门的城市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即“私改”)及其以后的“文革”期间,有相当数量的侨房被改造和接管。

       厦门市落实侨房政策的工作,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下发后,厦门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工作。先期开展的落实清退“文革”挤占侨房和落实农村侨房政策这两项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完成。其中,解决了“文革”挤占侨房面积近17万多平方米、涉及1000多户侨房住户的搬迁、安置问题。农村落实侨房政策方面,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近500万元,解决了农村侨房面积15万多平方米、涉及侨房业主679户、农民分得户约3000户的落实政策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厦门又开始推进城市侨房(或称“私改”侨房)的落实政策工作。“私改”侨房面积共35万多平方米,涉及侨房业主1083户、侨房住户8300多户。在“私改”侨房产权退还任务大部分完成的同时,市侨办抓紧侨房使用权清退工作,一方面加快建设侨福城一、二期专用房,安置侨房住户,清退侨房使用权;另一方面,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侨房使用权清退工作的开展。截至2010年底,“已还未退”涉及的6899户侨房住户的侨房使用权清退任务全面完成。

       落实侨房政策,让广大侨房业主保住了祖根,许多侨房业主在收回侨房祖业时,都表达了激动之情,表示要为家乡建设与发展尽一份力量。

       199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授予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这是厦门特区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它对推动特区侨务立法进程,依法护侨,再造“侨”的优势,促进特区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厦门市侨务部门与涉侨部门一起开展侨务立法需求的调研,使侨务立法列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

       厦门市借助享有地方立法权这一有利条件,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涉侨法规和政策,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相关侨务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厦门市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这些侨务法规,体现了对华侨和归侨侨眷的社会政治权益、人身财产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出入境权益等方面的适当照顾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厦门创造依法护侨的法制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03-3.jpg1994年侨建花园动工


海外联谊  凝聚侨心

       厦门,历来是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重要口岸。改革开放以后,出入厦门口岸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逐年增多,1980年为5万人次,1990年猛增至31万多人次。侨务部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广交、深交了一大批海外华侨华人朋友,与他们增进了乡情乡谊和互信共识。

       1980年元旦,厦门-香港海上通航,颜西岳率“通航代表团”往香港开展联谊工作。1982年8月,陈村牧、张其华等8人组成集美校友会代表团出访香港,促成了香港集美校友会的成立。1983年10月,省、市在集美隆重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活动,邀请数百位海外乡亲参加。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又先后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八十周年、九十周年活动。1988年7月,市政协首次组团到香港开展联谊活动;同年12月,厦门市海外联谊会正式成立。1992年,厦门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1993年8月,香港厦门联谊总会成立。1994年4月,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董尚真率团赴厦门考察。1994年5月,第一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在新加坡召开,厦门组团参加(之后每两到三年轮流在同安和境外举行一次)。2001年10月,第41届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在厦门召开,近400位海内外乡亲参加。2003年3月,菲航董事长陈永栽资助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活动在厦门开营,此后每年举办一届。2005年5月, 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海峡西岸行”活动在厦门举行,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约600人参加。2007年9月,近千名越柬寮华人代表聚首厦门举行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2008年2月,“海峡西岸闹元宵 全球华人盼团圆”系列活动在厦门举行……

       在海外联谊活动中,许多海外乡亲都表达了对陈嘉庚先生的崇敬,谈到了陈嘉庚精神对华侨的影响。陈嘉庚和陈嘉庚精神,已经成为厦门海外联谊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一根紧密的纽带。

03-1.jpg黄仲咸

情系桑梓  热心公益

       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伟大壮举和崇高精神影响、感召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弘扬陈嘉庚的精神,继承陈嘉庚的事业,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心系桑梓,热心公益,慷慨解囊,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老年福利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公益事业以及在扶危济困、救灾纾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颂扬。

       据不完全统计,特区创办以来,厦门市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共计6.12亿元人民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市接受捐赠额呈上升趋势,共计近4亿元人民币。“海外赤子心,故乡不了情”。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厦门特区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拳拳之情,厦门人民铭刻在心,永不忘怀。

       文化教育事业,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的主要部门。1990—2007年,海外乡亲捐赠厦门文化教育事业的款项达46621.15万元,占同时期捐赠总额的65.3%。仅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以后的20年里,就接受各界捐赠1.7亿多元,其中侨资捐赠就有1.07亿,占了绝大部分。

       港胞王灿云女士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前即捐赠200万元,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教育基金的先河。新加坡知名侨领、厦门市政府经济顾问孙炳炎在基金会成立之初率团捐赠,2002年他去世前又立下遗嘱,以210万元人民币设立教育基金。洪恭仕、洪文发叔侄设立了厦门市第一个为贫困大学生设立的资助基金。1992年,菲律宾华商杨玛代和妻子吴美德在厦门办了一所专供外籍人士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15年来共投资100多万美元。2007年,裕景兴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菲律宾华商陈永栽出资600万元为集美大学捐建一幢图书馆。

       1985年郑自治退休后从荷兰回国定居,他生活俭朴,是一位“抠门儿”的老人。然而,20年里,他先后向红十字会、社会福利基金、贫困学生、扶贫办、福利院、居委会等慷慨捐助至少80多万元人民币。

       文化事业方面,早在1987年,港胞杨贻瑶就把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50万元捐出,在公园南路兴建原厦门图书馆总馆综合楼。2006年12月,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的工程建设,为发展厦门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厦门必利达大厦32层,一个大小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床、一桌、一柜,墙上安装着壁扇,房内连一台空调都没有。这,就是几十年来慷慨捐助社会公益事业达5亿多元,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的印尼籍华人黄仲咸老先生的家。黄仲咸老人虽已仙逝,却永远为人们所敬重所怀念。

       黄仲咸1920年出生,祖籍南安市码头镇。1990年,他创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热心开展奖教助学活动。1993年他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南安必利达大厦”,翌年又独资1.5亿元于厦门市区捐建“厦门必利达大厦”,作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从2002年开始,他的公益事业活动扩大到全省78个县(市区)。2005年2月3日,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万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划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几十年来他捐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资金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

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祖(籍)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洒向大地,除了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外,他们还热心捐助家乡的卫生医疗事业、老人福利事业和修桥铺路、抗灾救济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厦门共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医疗事业的捐赠6130万元人民币,这对于提高厦门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1988年厦门市中山医院基金会成立,海外华侨华人热烈支持,捐赠大量钱款和先进的医疗器械以及药品、图书资料等,还在海外组建了“中山医院之友”联谊组织。又如,新加坡林少明教授倡导成立厦门眼科中心,并捐款66万美元用于厦门眼科中心的建设及添置医疗设备。

       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纷纷向厦门的老人事业捐款捐物。仅1997年到2007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厦门老年事业的捐赠达383.63万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厦门市老年基金会,仅最初5年里就接受海外侨胞捐款达287万元人民币。 

       “血浓于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大旱、南方水灾、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抗灾纾难,扶危济困,书写了一部部荡气回肠的感人篇章,彰显了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民族气概。


参考书目:《特区30年与厦门侨务系列报道》,作者:洪涛《鹭风报》1050期-1054期




下载鹭风报1531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