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厦门经济特区始于侨成于侨(上) (1980-2010)

发布时间:2021/09/17作者:林希 整理来源:点击量:7604鹭风报1530期03版 专题

特区建设  侨立奇功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厦门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序幕。特区建设,“侨”立奇功;特区建设,始于侨成于侨;特区建设,饱含着厦门海外乡亲所寄予的深情厚望和积极参与,凝聚着归侨侨眷、港澳眷属以及广大侨务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厦门,著名的侨乡。自元末明初以来,厦门地区就不断有人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等地。根据2005年调查资料,厦门市海外华侨华人达35万人,港澳同胞5万人,归侨侨眷16.8万人、港澳眷属1.8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历来就有“爱拼才会赢”的秉性和爱国、爱乡的传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就诞生在厦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荡漾,当美丽的厦门向海内外敞开他宽阔的胸脯,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奔走相告,欣喜万分,纷至沓来,探亲、观光、考察、投资……而厦门人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喜迎海外乡亲的光临。

       人们谈到特区建设的时候,总要提起一位“敢吃螃蟹”的人——新加坡华商陈应登。1982年10月,他第一个踏上厦门岛,在湖里的荒坡野岭独资盖起了一座占地2.1万平方米的厦门印华地砖厂的标准厂房,被称为“外商投资厦门第一人”。

       1944年出生于厦门的曾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厦门投资的香港商人。1985年,曾琦在厦门办了一家独资企业永泰电子厂(宏泰公司前身),可是当时大家都不晓得独资企业该怎么做,连营业执照也不知是什么样子,为此还特地跑到北京去办。工厂开工后,曾琦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科技,制造出的产品畅销全球。“宏泰从小企业发展到今天,整个过程与厦门特区一起成长,是特区造就了宏泰”,曾琦说。

       此后,以海外侨资为主力的外商直接投资源源不断地注入厦门,掀起了外商投资厦门的热潮。据统计,经济特区创办以来利用外资总额,侨、港、澳投资一直占绝对优势。截至2006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厦门投资创办企业有3801项,侨属兴办企业30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额达139.98亿美元,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同期厦门市三资企业总数的51.2%和55%。海外侨资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引进了国际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国际化和外向型市场经济的形成,推动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

03-1.jpg

1980年,由陈金烈先生率领的香港侨汇业访问团在厦门市侨办领导陪同下参观厦门工程机械厂

招商引资  心诚则灵

       自厦门经济特区创办以来,厦门各级涉侨部门热心当“红娘”,积极为前来投资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牵线搭桥,联系合作单位,介绍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全方位提供咨询服务。

       久居厦门的人,都知道特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叫做“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这句口号在特区建设中,确实起到了“滚雪球”的连动效应。

       香港汎年国际集团主席陈金烈是一位长期热心厦门特区建设的可敬老人——他不仅本人积极投资厦门特区建设,还是热心牵线搭桥的“红娘”。

       1983年,厦门特区开始基础建设,引进外资举办企业成了当务之急。陈金烈极力说服和动员香港康力公司董事长柯俊文来厦门投资办厂。为了促成此事,陈金烈放下自己公司的事务,数度专程陪同柯先生到内地考察,终于促成了香港康力集团与厦门市合资成立了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更为可贵的是,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当许多人准备从大陆撤资的时候,陈金烈却从香港飞抵厦门,毅然扩大和追加在厦门的房地产投资项目,以自己的行动稳定海外人士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信心。他在厦门投资四季阁、华年邨房地产业,并与有关方面合作营建了有52幢楼的集美中心花园。这一年,他几乎月月都回厦门,引带台商或外商到厦门投资。 

       1993年,陈金烈又联合94位闽籍人士共同成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他带头捐出100万元港元,并出任第一任理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在厦门与香港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梁”。

       在陈金烈等许多热心人的带动下,大批港商、侨商、外商纷至沓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投资厦门特区的热潮。

       截至1998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4493项,投资总额178.38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投资项目2742项,投资总额123.8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61%、69.4%。1998年到2007年,全市华侨华人及港澳地区投资创办企业增加到4036项,合同利用外资额达156.16亿美元,侨资企业仍占全市外资企业的51%。此外,台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大多具有台胞和海外侨胞双重身份,形成了引进侨资、台资增资扩产的特殊有利条件。

       不仅如此,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特区建设中还创造了诸多“第一”:除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集美制衣厂以外,1985年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是华人资本;第一家获准在厦门特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新加坡大华银行厦门分行是1985年由新加坡华商黄祖耀兴办的;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厦门鹭江宾馆,由港商与厦门鹭江大厦合作而办;第一家开通香港与厦门海上运输业的“集美号”“鼓浪屿号”轮船是港资与厦门船务公司合资兴办;第一家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岷厦国际学校由菲律宾华商杨玛代创办。这诸多的“第一家”,是海外华商和港澳同胞热心投资厦门的真实写照。


参考书目:《特区30年与厦门侨务系列报道》,洪涛,《鹭风报》1050期-1054期


下载鹭风报1530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