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域名: 厦门鹭风报社.公益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九月九日话重阳

发布时间:2025-11-04作者:林宝卿来源:点击量:59鹭风报1734期04版 视觉/副刊

       重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以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为阳,二、四、六、八、十等偶数代表阴。《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称为重阳。

       “重阳”两字,最早见于屈原的《远游》诗“集重阳入帝宫兮”,有人据此认为把重阳定为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

       茱萸是何等物呢?它是一种落叶小乔木,闽南话叫zulu,长椭圆形,花黄色,核果枣红色,叶可入药。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实力不及楚国,有一年向楚国进贡吴茱萸,楚王大发雷霆,认为吴国,竟敢把用吴国命名的东西当贡品。而楚国的朱大夫认为吴王此贡品对治楚王腹痛有好处,建议收纳,但楚王不听,从此两国断交。而朱大夫却暗地里收了此药,经过种植、管理,在未成熟时采摘,晒干收藏。有一天楚王腹痛,吃了很多药不好,朱大夫就给楚王吃了几剂吴茱萸汤,竟然病好了,转危为安。楚王问后,方知缘由,一方面命令大范围种此药,一方面派人与吴国和好,后来此药又救了楚国流行瘟病病人,为纪念朱大夫,就把此药改为朱萸,因属草药,成“茱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在异乡,成为异客,到佳节倍思亲,不说自己重阳登高,偏忆兄弟登高;不说兄弟忆我、我忆兄弟,偏说插茱萸少我一人。用两个“异”字,倍觉凄苦。另一方面,可见插茱萸避灾是一种民俗。

       重阳节时正值农历九月,天高气爽,风清景明,人们常登高远眺,李白曾有诗云:“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古代的重阳,除了登高,还骑马练兵,学习射箭,据《南齐书》记载,宋武帝刘裕曾把九月九日定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子。唐德宗也曾鼓励人们在重阳登高的同时锻炼骑术射箭。民国时期,把此日定为体育节。

       九月秋风送爽,金菊开放,赏菊饮酒也是重阳的主要习俗。赏菊在东晋陶渊明时期已颇盛行,他一生爱菊,被称为菊友。有一次重阳节友人来访,他赏菊饮酒作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他所种的菊花在重阳节这一天开放,被称为重阳菊。白居易《重阳席上观白菊》:“满园菊花郁金香,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人少年场。”通过写菊抒发晚年欢乐情怀。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咏菊思情人。

       有的诗人赞美菊花的高洁性格,比喻自己“菊残犹有傲霜枝”。毛主席也写菊,他于1929年重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写下《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借菊花比喻革命者的豪迈气势和伟大情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这传统也在节日里体现,“九”与“久”同音,“九九”“久久”,象征长寿,中国把重阳定为“老人节”,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组织老人登高爬山、游园散步,赏菊饮茶等一些利于健康的活动。厦门每逢重阳节前后组织“万人健步行”活动,城市、乡村到处呈现出“走出去、动起来、乐开怀”“我锻炼、我快乐、我健康”的喜人景象,让老人感受“夕阳无限好”的时光。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方言学者)


下载鹭风报1734期04版 视觉/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