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域名: 厦门鹭风报社.公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下)

发布时间:2025-08-27作者:来源:点击量:14鹭风报1725期04版 专题

04-11.jpg

04-7.jpg

陈嘉庚在延安受到华侨和各界欢迎

04-8.jpg

为机工分发救济物资

04-10.jpg

南侨机工完成任务后受到昆明各界欢送



“献身救国” 唱不完的悲歌

       新加坡华侨吴再春,在一次运输途中,卡车发生故障,车上没有修理工具,又正好下着大雨,气候剧冷,他本来可以到附近暂避,但为了保护车上的军用物资,他始终不肯离开汽车,最后竟被冻死。

       随后,西南运输处对这次事故进行了调查,在后来刊发的报告当中,详细记录了吴再春被冻死的经过:“衣被单薄,体力弗胜……因不舍车辆,竟守候以待救济之至,卒以内伏寒湿、外感风侵,遂至身殉。”

       几日后,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先生,获悉了这个消息,当他读到“衣被单薄”之时,不禁捏紧了纸张,这四个字刹那间刺痛了他的眼眸。那段时间,他还听闻了不少南侨机工的种种遭遇。

       随后,陈嘉庚决定,尽快派人回国,一探究竟:“余闻滇缅公路办理及待遇司机不善事,难免寝食不安,乃举派代表由仰光入口往昆明,沿滇缅路视察。且所传不虚,或由路甫开浚未暇设备,或陷于经济因陋就简,若限于经济,南侨总会,可以代筹。”

       为了尽速解决问题,9月24日,陈嘉庚亲自发电,向重庆军事委员会汇报滇缅公路之上,车站、设备筹谋不周、管理不善的种种现状,并提出改善建议,希望尽速处理为妥。

       然而,面对陈嘉庚的奔走呼号,重庆方面的反应也很漠然,这让他顿时心灰不已。在陈嘉庚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记载道:“虽屡蒙复电嘉奖,却不过官样文章敷衍而已。”

       万般无奈之下,陈嘉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身上,希望对方能够涤扫滇缅公路方面的积弊。

       不久,这封《建议书》便呈递到了蒋介石的手中。蒋介石看后,态度表现得确实很重视。愤怒的蒋介石除了大骂滇缅公路负责部门太腐败之外,当即命人连发两封电函,痛责西南运输方面积弊和腐败。

04-6.jpg

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


为侨为国 希望在延安

       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侨回国慰劳团”从新加坡乘“丰庆轮”回国。途经仰光时,由国民政府驻仰光总领馆、救灾总会、福建公司、广东公司等16个单位,联合在缅甸华侨中学召开欢迎大会,到会各界侨胞及集美校友共600多人。

        陈嘉庚向现场的侨胞发表演说,表明回国后将考察内地各省建设实况,然后前赴各战区慰问前方军民,并拟抽假回闽,省亲故乡父老。在国内逗留的时间,当在一月以上:一则考察祖国后方各项建设之需要,以作侨胞投资、支持建设之根据;二则慰问前方为民族洒热血抛头颅的千百万军民,以表达南洋百万侨胞的热爱与关切。

       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考察滇缅公路状况,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前,南侨总会奔走呼吁的、经蒋介石和宋美龄严令申斥的那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路政反而更加腐败,机工待遇也是愈发恶劣。

       1939年底,南侨总会送抵昆明的一批药品、物资,原本说好是专门用于改善机工生活的,却因为国府重重截留,最终没有半分落在机工们的手中。

       当时的陈嘉庚,内心抑郁不已,眼前国府的腐败,触目惊心,然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破解眼前的阴郁。这让陈嘉庚深感痛心,而又倍感无奈,他不禁感叹道:“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其实,1940年的南洋考察团一行,是对祖国抗日形势进行的一次多线路、多方位的全盘考察。除了国统区各大城市之外,当时的陈嘉庚还特意选定了一个特殊的目的地——延安。无论国内、海外还是西方,都非常关心“南侨回国慰问视察团”的延安之行。

        5月31日陈嘉庚进入延安地区。南侨回国慰问视察团在延安住了九天,参观了抗大、陕北公学、鲁艺、女大等,还与100多名南洋华侨子女和集美、厦大两校的学生见面,同财政、司法官员座谈,有一位银行行长曹菊如是福建龙岩人,会说闽南话,免去了翻译之苦,他向陈嘉庚详尽介绍了边区经济的自力更生情况。分别之际,毛泽东向陈嘉庚表示两点:一是请转告蒋委员长,共产党对国民党并无恶意,衷心希望两党一致对外,早日取得抗战胜利。二是希望陈先生把延安的真实情况告诉南洋侨胞。陈嘉庚十分肯定地作了承诺。

       在归途中,陈嘉庚对秘书兼翻译李铁民说:“中国之希望,竟然在延安。”显然,访问延安的9天时间,改变了陈嘉庚的认识。

       1940年12月,陈嘉庚结束回国慰劳后,取道滇缅公路回新加坡。路经仰光时,缅甸侨胞在福建观音亭(庆福宫)举行欢迎大会,缅华各界有幸最早听他亲自报告一路的所见所闻。

       缅甸华侨徐四民(祖籍厦门,香港《镜报》创始人)回忆说:1940年12月15日,在仰光华侨举办的欢迎陈嘉庚大会上,陈嘉庚介绍了国内抗战形势,特别是延安团结一致打东洋,军民一家,吏治清廉的事实,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影响了自己一生。

       经过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7年11月30日,为了表彰华侨机工的爱国精神,马来亚雪兰莪华侨筹赈会曾在吉隆坡的广东义山亭为殉难机工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1989年5月,在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50周年之际,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公园的滇池之滨建立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1个镏金大字,碑座侧面和背面碑文,记述了南洋华侨及南侨筹赈总会对祖国抗日的贡献。

       牺牲的1800多名南侨机工,他们永远长眠于滇缅公路上。

       南侨机工的抗战史,是中国华侨历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和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海外赤子功勋,民族光辉事迹,永远在历史中闪耀光芒。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从1939年至1942年短短3年多,南洋机工不畏艰苦、冒险犯难地维持“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通畅抢运45万多吨的军火。但是在运输处解散后,大多数的机工处境非常困苦。

       原厦门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陈毅明教授表示:南侨机工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很独特的群体,代表了海外华人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态度,可以说是同仇敌忾。这个群体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

       (作者王起鹍,致公党厦门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


04-5.jpg

集华俱乐部欢送雪华第二次机工归国服务团

04-9.jpg

南侨机工在复杂路况中运送物资

04-4.jpg

南侨回国服务机工殉职纪念碑


下载鹭风报1725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