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5-08-19点击量:22鹭风报1724期04版 专题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如歌,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80年前,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广大华侨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以赤子丹心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或组织募款,支援前线;或奔赴战场,血洒疆场;或以笔为枪,揭露暴行……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烽火已熄,侨心永存,即日起,本报特别策划“赤子侨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缅怀伟大先烈,以史为鉴,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序 言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这一评价是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11月提出的。当时重庆各界为庆祝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安全脱险(结束在印尼的避难生活),举行了“陈嘉庚安全脱险庆祝大会”,毛泽东专门为大会题写了这八个字的条幅,高度概括了陈嘉庚先生作为华侨领袖的卓越贡献和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起组建海外支援抗战华人群体——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包括3200余名来自东南亚多国的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抗战危急时刻,陈嘉庚发起招募,要求应募者具备驾驶技能及爱国志愿。南侨机工队伍分9批回国,以滇缅公路为运输主线,在海拔3000米的横断山脉与瘴疠、空袭等威胁下,累计抢运军需物资约50万吨,承担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千余名成员因战火、疾病或事故殉国。战后部分机工返南洋,其余参与新中国建设。南侨机工留给我们永不磨灭的海外赤子民族丰碑。
陈嘉庚先生介绍南侨机工许志光回国服务的信函
华侨领袖的召唤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广州失守以后,滞留在香港的2万多吨军火,必须转从滇缅公路运入。国民政府在昆明设立西南运输处,并在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
但当时国内司机与汽车修理工十分匮乏,一时要训练这种人才,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希望代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以救燃眉之急。
滇缅公路北起中国的昆明,南至缅甸的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翻越深谷,迂回于崇山峻岭之中,路面崎岖不平,且要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的急流,地势极为险恶。在峡谷间架设的桥梁,行车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的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狂轰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难关:一是路段险情关;二是雨水泥泞关;三是瘴疠威胁关;四是日机轰炸关。如此恶劣的行车条件,没有掌握熟练技术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
陈嘉庚接函后,与诸位侨领立即开会,并于1939年2月以“南侨筹赈总会”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修理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地华侨筹赈会或分支各会接洽。”
陈嘉庚发布《第六号通告》不久,后续又发出第七、八、十四、十六号系列通告、文件,系统动员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南侨总会还向东南亚各地筹赈会发送正式信函,要求协助招募机工,并附详细招募条件。这些通告也通过各地华文报纸刊登等方式广泛传播。陈嘉庚还亲自介绍许多华侨青年参加机工。
槟城接到南侨总会的通知后,积极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即刻召集各方面的汽车司机前来商谈,并转达陈嘉庚主席对此事的关切,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1939年2月,第一批应招的华侨机工共80名,其中新加坡32名,马来亚柔佛都巴辖48名。这48人由廖国雄带到新加坡集中。2月17日,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怡和轩俱乐部举行欢送会,他向回国的华侨机工讲了为国服务的意义:是保卫国家,为争取民族生存而斗争,是代表千百万侨胞出力,要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据统计,从1939年2月至9月,由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华侨机工共计近3200人。这些华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商店经理、店员、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业者。他们满怀爱国激情,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回到祖国投身抗日卫国战争的洪流。
第七批回国机工总领队廖平的证件
马来亚槟榔屿南侨机工队合影
在1146公里“生命线”上
1939年,近3200名南侨机工,分九批告别自己生长的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印度、缅甸、印尼等地,从新加坡乘船到越南的西贡,转乘火车到达河内,再乘坐火车到云南昆明,集训后投入到滇缅公路这条军火运输线上,主要路线是缅甸腊戍至昆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运送各种军需物资45万吨,运送中国军队10万人入缅抗日。
在回国的华侨机工中,有四位女华侨青年投笔从戎,回国参加抗战。女教师白雪娇,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之下,她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参加华侨机工队伍。这些女华侨青年们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多么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和赞叹。
回国的南侨机工,经短期军训后,由西南运输处编入各运输大队。滇缅公路条件很差,驾驶非常艰难,遇到陡坡,车如老牛拖犁,寸步难行。更成问题的是,沿途没有宿舍和休息站,机工们要睡在车上,遇到抛锚就更糟糕,其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如此的恶劣环境,还要面对敌机无情炮火的扫射,华侨机工们要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煎熬,有些人因而病倒了。生了病医疗条件也很差,缺医又少药,治病更艰难。这些在侨居地过着舒适生活的华侨机工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退,而是迎着困难,咬紧牙关紧握方向盘,奔驰在抗日战争的运输战线上。
滇缅公路地势极为险要,南侨机工驾驶员虽然大多技术熟练,但还是有不少人葬身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继失守,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军用物资入境的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者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唯一的交通大动脉,派出大量飞机对滇缅公路特别是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进行狂轰滥炸,有数百名骁勇顽强的南侨机工被日机炸死。就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南侨机工们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战运输。在生与死的抉择上,他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随时准备为报效祖国而捐躯,死而无怨。在3000多名南侨机工中,有1000余人为祖国的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南侨机工加入运输队伍后,每月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了上千辆的军、民用车辆。
陈嘉庚自始至终关注着行驶在1146公里“生命线”上的南侨机工,考虑到机工们的住地所在多不便利,无从寄付家用给南洋的亲属。1939年12月,陈嘉庚专门写信给国民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少将处长陈质平,要求设立汇兑处,并派专人负责,“以便侨工汇寄款项”。
“余闻悉滇缅路办理及待遇司机不善事,难免寝食不安。”陈嘉庚放心不下机工们的生活,不仅派员实地考察、专设常驻代表,还根据报告和反馈,向西南运输处提出增设停车站、机工宿舍、医疗站和停车场等切实要求,由南侨总会向机工们赠送蚊帐、毛毯、奎宁等日用品及药品。1940年3月及11月,已是花甲之年的陈嘉庚两次率团来到滇缅公路慰问南侨机工。
致公党原中央主席黄鼎臣(曾留学日本学医)回忆道,在这条崎岖之路驾驶是十分辛苦的,司机得病的很多,疟疾、伤寒、回归热等折磨着他们,为了抗日,许多司机带病坚持开车,常常有人晕倒在驾驶室里。他当时在昆明行医,深深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因此,便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治疗各种疾病。有的司机对他说,缅甸那边物资堆积如山,运不过来,你要快点把我治好,好为抗战尽力啊!黄鼎臣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抛妻别子,离开家园,日夜奔驰在这条高原之路上,为抗日默默地流汗、流血。沿着滇缅公路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成为华侨史上的爱国壮举。
(作者王起鹍,致公党厦门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
在1146公里“生命线”上
机工驾驶的运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