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侨情依旧在 茶香飘四海 记北硿华侨茶厂

发布时间:2024-09-20作者:本报记者 林硕来源: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永春县融媒体中心点击量:4399鹭风报1679期07版 副刊


       在侨乡福建永春县东关镇,北硿华侨茶厂是一处充满乡愁的存在。这里因华侨而建,因归侨而兴。百年岁月流过,昔日荣光已黯淡,时至今日,坚守在此的归侨侨眷和茶商、茶农依然为重振茶厂而努力着。

  从厦门驱车经高速到永春,再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东关镇,去往茶厂的路上途经著名的闽南宋代廊桥——东关桥。一路绿水青山,亦有一株株茶树相伴。适逢秋茶早秋采摘季节,阵阵茶香扑鼻,让人感觉仿佛回到闽南乌龙茶流行的年代。拥有5000多亩茶园的东关镇,盛产闽南水仙和永春佛手;而其精制产品以北硿华侨茶厂出产的“松鹤牌”品质最佳、流传最广。

07-7.jpg园区一角

07-10.jpg20世纪60年代风格楼梯

07-5.jpg

侨领梁披云题写的“永春北硿华侨茶厂”


华侨与归侨的奋斗路

       永春自古就是出茶叶的地方。1911年,马来西亚华侨颜穆闻出资三万银元在北硿山创办垦殖场。1917年,旅马华侨李辉芳等23人合资二万银元在虎巷山开山种茶,集资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公私合营后,北硿山、虎巷山、仙溪农场合并,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正式成立。

       1960年,福建省将400多名归侨安置于北硿华侨茶厂,归侨们在永春北硿开荒种树、种植茶果、建立茶果厂房。他们在茶厂里开启了新生活,也为茶厂带来了新的活力。

       彼时,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陆续上千名海外归侨的接纳与安置,北硿华侨茶厂达到空前繁荣。茶厂加工生产的“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叶品质极佳、声名远扬,畅销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成为福建省四大乌龙茶出口厂之一。

       来到茶厂后,归侨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我们家两代人都在茶厂,我的父母1960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后就在这里工作,我们这些归侨子女都是闻着茶香长大的,我高中毕业以后也留在茶厂参加工作。”原茶厂的老职工钟利军说。他的父亲母亲都是印尼归侨,一家人为茶厂奔波了一辈子。

       在永春,像钟利军这样两代甚至三代人都在茶厂奋斗的归侨家庭有很多,茶厂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浓缩的闽南归侨奋斗史。

       茶厂是归侨的小社会,这里既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安家立业的乐土。厂区生活配套设施十分完善,有自己的电影院、幼儿园、医院、商店等。职工工作,他们的孩子就在厂区内玩耍,在门板上涂鸦。厂区设有流动电影队,员工每月可观看4次电影。当年的归侨把海外的生活习惯带回茶厂,带回种子在这里种植香蕉,吃烤香蕉下午茶。

       多年来,茶厂经历了迁址、扩建等变革,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拥有全国顶尖的乌龙茶精制生产线。归侨后代们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茶厂,见证了它从一无所有到成为知名大厂,茶厂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

       20世纪80年代是华侨茶厂的鼎盛时期,那时捡茶的女工就有1000多人,年产值达到300万斤,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就连茶碎、茶梗都是值钱物。这里虽是“山沟沟”,那时县城的姑娘都愿意嫁给茶厂郎。

       茶厂因侨而建,也因侨而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累计上缴税利超亿元。1982年注册的“松鹤”是北硿华侨茶厂出产的知名品牌。自20世纪80年代起,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乌龙茶评比金奖,深受华侨华人的喜爱,是他们在海外“舌尖上的乡愁”。

07-12.jpg厂房窗外就是茶山

07-1.jpg厂房两侧有1082扇南洋风格的窗户

07-2.jpg借鉴了苏式建筑风格的立柱


被时光遗忘的侨文化风景线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同许多国营老厂一般,因为市场需求的转变,北硿华侨茶厂的经济效益日渐衰退。在新技术运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难以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茶厂的产量锐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许多老员工离开了茶厂,偌大的厂区日渐萧条,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常驻的员工仅剩十余人。

       厂区大门由著名侨领梁披云题写的“永春北硿华侨茶厂”字样,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变得斑驳;制茶车间墙上数十年前的手写规章,映射出岁月的痕迹;厂房的门板上,还留存着当年归侨子女的涂鸦……

       昔日的繁华,为北硿华侨茶厂留下了1.8万平方米、十余栋厂房,按生产规模和工艺流程兴建,其建筑风格横跨20世纪60、70、80三个年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闽南风味,南洋风情”建筑在这里完美融合,又各自成趣。

       茶厂建筑有审评室、检验室、毛茶仓库、筛选车间、拣剔车间、烘焙车间、成品车间、小包装车间、成品仓库,茶叶生产加工所需的车间及配套空间一应俱全,尤其是成品仓库在当年属于最先进的仓储设施,碎石层、防水层、混凝土层,设计严谨。

       建筑细节包含闽南传统技艺、南洋石砖风格等,每一栋设计都科学合理,契合生产需要;走入茶叶的焙火车间,还能看到当时极为先进的吸尘管道和生产设备。这里的建筑只是自然地老去,并不像其他废弃工厂那样破败,它们依旧风骨犹存。

       不仅老厂房保留完整,在西侧还种植有上千株的香蕉树,充满南洋风味。东关镇山上还有上百株百年老枞水仙茶树,位于海拔约800米的虎巷山顶,目前已完全野化。像这样成片的原生态茶园,福建省至今无记载,全国也极为罕见。

       上个世纪,一群海外归来的人在永春的山间建立了一个茶厂,它承载着梦想,见证了生活。归侨及归侨子女们都对茶厂有着非常深的感情,逢年过节时常会去茶厂走走看看,追忆从前的时光。在侨二代眼中,这里不仅是他们童年的回忆所在,更见证了永春水仙茶与佛手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新时代侨务政策下华侨与祖国的血肉亲情。

07-3.jpg利于散热的窗格设计

07-4.jpg

木质格栅屋顶利于采光

07-9.jpg早年间女工拣茶车间掠影

07-6.jpg园区西侧的香蕉林,有些种子还是归侨从印尼带回来的


文化融合路   “松鹤”展新篇

       岁月更迭,茶香不变。多年来,在制茶方面,茶厂仍遵循传统的流程和工艺,坚持严格选料、科学拼配、果木烘焙的传统技艺,只为保留最正宗的闽南茶味。一杯温热鲜活的永春佛手,让人可以触摸一个时代的温度。

       接待我们的香道老师刘美芳女士介绍,2019年,生于永春、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另一山(厦门)艺术文化总监潘歌开始担任北硿华侨茶厂品牌运营总监。对故土茶香的眷恋,令潘歌回到这里,期望用艺术的视角和文化的方式,让老茶厂重焕生机。

       在新团队的运作下,老品牌“松鹤”启动品牌创新工作,开启了茶厂发展的新篇章。首先就是进行产品的梳理和提升,茶厂以传统工艺为基础,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教授员工如何运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品质。

       以茶为媒,潘歌将永春在地的手艺人集结起来,香道、纸织画……不同的技艺在这里呈现,进行活化,每一幢建筑都是一道工艺流程,每一幢建筑都是一道风景线。

       新团队非常注重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茶界中国》纪录片、央媒和地方媒体等平台宣传茶厂文化及茶厂背后的故事,茶厂又开始受到了关注。刘美芳说:“茶厂包含了许多华侨文化特色,在色彩、建筑风格上都和传统工业厂房不同,其悠久的历史也吸引了许多茶艺、建筑爱好者及海外华侨前来参观、品茶。”

       此外,新团队还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改造,并开发出芦柑、荔枝、老醋等永春地理标志产品,积极探索茶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由于北硿华侨茶厂建筑群保留完整,记录了闽南乌龙茶产业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目前东关镇正组织申报工业遗产,闽南水仙茶制作技艺也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经一世纪风雨,华侨茶厂里茶香依旧。在众人的努力下,老茶厂释放出新活力。如今,厂区正在进行地下管线的重设和施工。茶厂将开拓“茶文化+旅游”融合之路,创建体验民宿,打造印尼风味美食餐厅。相信这里的华侨文化将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下载鹭风报1679期07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