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厦门求学 远赴南洋
洪载德,祖籍南安石井,1911年出生于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农家。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随着姑妈姑父来到厦门,1929年毕业于鼓浪屿英华书院。毕业后到印尼万隆谋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洪载德积极配合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开展抵制日货、募捐援国、救济难民活动。
日本南进时,洪载德因此被控有罪,家中财产全被没收,他本人被囚坐牢9个月,还遭到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
出狱后,他先后参与创办南化学校、业余义务学校、华侨中学和雅加达《生活周报》,组织中华戏剧社,历任万隆中华总会委员、万隆侨团联合会主席、万隆华侨促进会副主席、万隆中华侨团总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洪载德发动几十个侨团、侨校联合通电祝贺。1950年中国与印尼建交,他积极协助中国使馆工作,并送子女回国上学,让母亲和妻子回厦定居。
护卫总理 无私奉献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使“万隆精神”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人心,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载入史册。历史同样记载了印尼侨领洪载德和印尼华侨支援委员会为这一划时代盛会建立的功绩。
万隆会议前夕,敌对势力特务蓄意制造恐怖事件。“保卫周总理,保卫代表团祖国亲人的安全!”印尼各地侨领自发聚会雅加达,决定成立华侨支援委员会,并在雅加达和万隆各设分会。
周总理的吃穿住行都由万隆分会主要负责人洪载德严格把关,精挑细选。
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华侨支援委员会组织成千上万侨众,在车队经过的道路两旁,组成夹道欢迎队伍。洪载德还邀请擅长武术的万隆洪门洪义顺公会兄弟,投入保卫工作;并挑选身强体壮的华侨青年,密切注视周边动静;印尼政府也增设岗哨和增派军警巡逻。
会议期间,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的洪载德,还带领十多位热心华侨夜间在周总理住处周围轮流值班,配合警卫。
严密的防范措施,使得敌方特务无机可趁,不敢轻举妄动。
在华侨支援委员会的安排下,各界华侨放下生意,牺牲休息时间,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各项会务。一切后勤工作,也全由华侨支援委员会承担。
印尼华侨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亚非会议以后,洪载德先后接待了来访的宋庆龄、杨成武、刘少奇、王光美、陈毅、贺龙等中国领导人。
回国定居 回报厦门
1969年,洪载德回国定居。抵京时,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分别亲切接见了他。晚年的洪载德定居厦门,他一如既往心系祖国建设,先后捐款华侨幼儿园、华侨中学、集美中学、华侨大学和华侨博物院等,为厦门教育事业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许多有益贡献。
厦门公园西路57号别墅,是洪载德的旧居,紧挨着华新路的华侨新村。建筑坐北朝南,共三层,面积600平米,建于60厘米高的台基上。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南面中部及东北面各处突出呈半圆形。建筑基础和墙裙为花岗岩条石砌成,墙身为红色清水砖,开窗处以横砌条石做装饰。屋顶为四坡顶,上铺灰色机平瓦。内部结构以内廊为中心,室内地面铺设彩色花砖,样式达六七种。
别墅设有宽敞的庭院,种植了洪载德从印尼带回的多种热带果树,如番石榴及木瓜等。老宅内外保存完好。
1974年12月24日,洪载德因病在厦逝世。斯人已逝,功勋永存。
保护侨房 铭记侨史
2019年10月底,洪载德之子洪醒华从香港回到厦门,在印尼归侨陈裕秀、丘美璋的陪同下,接受了《鹭风报》记者的采访。
洪醒华说他1953年从印尼回国,年少时对《鹭风报》很有印象。位于公园西路的房子是1957年开建,建好后就与祖母三代人搬进去,一直住在里面,直到1977年全家离开大陆。
如今在大陆没有亲戚,怎么保护这栋旧居有点头疼。因为这所旧居注满了父亲的心血和全家人的回忆。对于在门口挂牌“保护周总理的爱国华侨洪载德先生故居”这样的提议,他有点思想顾虑,觉得没有保护好、利用好,愧对父亲。所以他希望政府对这样有价值的侨房也能加以规划和保护。
丘美璋在洪载德先生身边工作过4年,她回忆说,洪先生很亲民,和侨团的普通职员一起准时上下班,中午如加班就和大家一起吃杂菜饭。在洪先生担任万隆中华侨团总会主席的那段时间,各个侨团都很团结,组织国庆活动或是接待国内来客时,都是齐心协力。
回首当初,爱国侨领的对外身份都是普通商人,一旦有排华,他们就会面临危险。而洪载德先生在排华的气氛下,仍站出来为华侨华人说话,连印尼当地人都由衷钦佩。
洪醒华、陈裕秀、丘美璋三人特别感慨“印尼华侨是最爱国的”。他们认为这和当年侨团、侨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陈裕秀记得那时她作为优秀学生,享有“特权”可以观看爱国电影,阅读《人民画报》,学唱《祖国颂》等歌曲。当时华侨学校的课本,是参考中国的教材编写的。每到中国国庆前夕,都要组织大扫除,举办晚会。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印尼华侨才会这么的爱国。
(参考自黄新民、洪卜仁、洪醒华等论述)
公园西路57号洪载德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