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11月25日,位于厦门中山路的“侨批展厅”迎来第六批换展。广东汕头侨批、“大中汇兑庄”信局印章等物件重磅亮相。这是非福建系侨批和印章在展厅的“首秀”。
本期展览以“尺素渡海·家国情怀”为主题,精选经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信局的侨批封数十件,分为“海邦剩馥”“云中锦书”“侨连五洲”三个版块进行展示并说明其经营网络。
19世纪90年代,随着福建东南沿海民众向东南亚移民规模的逐渐扩大,一些水客或华侨商铺投办或兼营了侨批局。20世纪40年代,以代理为主的侨批网络化经营,使侨批业务得以迅速发展。侨批经营者不断创新,在东南亚侨居地与国内侨乡之间建立起国际金融及汇兑的网络体系。
一纸“侨批”,两地情长。侨批融会了邮传和汇兑功能,承载着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创业史和浓厚家国情怀。随着侨批国际金融及汇兑的网络体系建立,此时处于网络节点的厦门邮局两次刻制了侨批专用邮戳,显示出厦门作为闽南侨批中心的中转作用。
据介绍,为适应华侨寄信汇款业务量激增的需求,侨批信局逐步建立自己的经营网络,并借助不断发展的邮政和银行网络及技术进行专业分工。到了1940年左右,侨批网络化经营已至鼎盛,整个侨批网络主要由数目众多的批信局构成,同时也依赖于与侨批有关的钱庄、店铺、邮局和银行等,侨批经营者构建了国际金融及汇兑的网络体系,这不仅彰显了闽人的商业智慧,更凸显了闽人的广阔国际视野。
本次展览除了有厦门侨批,还有远道而来的“新品”。两封来自广东汕头的侨批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侨批展厅首次展出非福建系的侨批。据了解,侨批集中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寄托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收批地涵盖福建、广东等地,是闽粤侨乡侨眷生活的主要来源。
当天,厦门市侨联、思明区侨联、鹭江街道侨联、中华街道侨联相关负责人及街道归侨侨眷相聚展厅,在知名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的讲解下,认真聆听侨批故事,感受家国情怀。本次展品由黄清海、林南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