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域名: 厦门鹭风报社.公益
发布时间:2025-09-28 作者:文、图:林硕 点击量:56 鹭风报1730期04版 风味

“侨”见乡味美食系列报道之七 四海共赏中秋月 何人不起故园情

04-3.jpg

       即将到来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其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吃月饼,是国内民众与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传统习俗,在秋高气爽的夜晚,备几块香甜的月饼,外加一壶佳酿,一家老少仰望皓月,幸福美满。每到中秋时节,厦门传统饼屋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月饼刚被手工制作出来,还带着温度,咬上一口,唇齿间弥漫着猪油和绿豆馅的香,这是游子对故乡的记忆。


中秋会饼:闽南博饼民俗

       一轮明月,声声骰响。那清脆的声音,是厦门人相聚“博饼”的传统民俗。

       关于“博饼”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由郑成功及其部下发明的。明末,郑成功屯兵厦门,恰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将士们乡愁难遣。部将洪旭取几方饼、几粒骰子,以掷彩定输赢,既解了士兵的思乡苦,又掷出了热闹劲儿和昂扬士气。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博饼”的规则逐渐成形,中秋投骰子的游戏也深入了寻常百姓家。“博饼”习俗不只流传于厦门。在漳州、泉州的部分乡镇,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家庭、华人社区,都保留了这一习俗。“博饼”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华侨华人共庆佳节的桥梁。2008年,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300年的故事,伴随着年年的月色,继续往下说。

       厦门会饼,由63块饼组成,大小不一,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63块饼叠得好看、叠得圆满。厦门传统饼屋里,制作月饼、馅饼的名店有不少,而制作中秋会饼的,以老字号“义兰”最为知名。

       义兰创办于1942年,因饼皮酥脆、风味独特而名噪一时,产品远销海外。后来,为响应公私合营的政策,义兰并入厦门食品厂的前身——中式糖果合作社。直到2011年,位于大同路的义兰重新开张,许多老顾客慕名而来,寻觅数十年前的香味。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开心,博好兆头,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也时时心系故乡。于是,在家庭、商会的组织下,“博饼”民俗在海外流传开来。

       每逢中秋节,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城,骰子撞击瓷碗的清脆响声此起彼伏。亲朋好友之间或社团,在中秋前后至少要“博”一次饼,既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又能增强社团凝聚力。在新加坡,也曾上演1500多名华侨华人欢聚一堂,用传统博饼游戏欢庆中秋的大场面。“叮铃铃”的骰子声穿越了时空,是他们对故乡故土、家人亲友的思念。

04-19.jpg义兰总店

04-15.jpg

厦门博饼用的会饼


厦门馅饼:游子舌尖乡愁

       1988年,广式月饼传入厦门,较早引进广式月饼的是位于中山路的东海酒店。起初是传统的莲蓉馅、蛋黄馅,后来,水果味、抹茶味、海鲜味……凡是能吃的,几乎都被做成内馅,包进月饼里。其他派系的月饼,如五仁馅、云腿月饼等,也借着口味改换的东风,进入厦门市场。

       近些年,流行的风再次转换,口味各异的月饼逐步淡出舞台,老厦门传统的绿豆馅月饼“重出江湖”。其实古早味的厦门月饼,就是我们儿时熟悉的馅饼。

       其内馅由绿豆沙构成,去掉外皮、熬制两小时的绿豆沙,绵密细软;外皮是低筋小麦粉制作,形成一层层酥层。这是厦门馅饼的特色,制作外皮时加入了猪油,经过多次的揉、压、碾,最终形成酥皮,烘烤以后,十分香脆。

       厦门人吃糕饼的历史悠久。如今人们熟知的厦门馅饼,雏形大约是在19世纪末形成。1892年,诏安的邓央仔夫妇来到厦门,在桥巷头摆摊制售盆煎馅饼,因口味好而扬名。小有积蓄后,夫妇俩在码头附近的磁街开了一家店铺,挂牌“庆兰斋”。

04-18.jpg

新式茶饮与中式馅饼

04-5.jpg

蛋黄酥

       1920年,菲律宾归侨黄亦香在鼓浪屿龙头路开设“源香饼铺”,将南洋带回的棕榈油起酥工艺,与闽南传统绿豆糕饼结合。彼时鼓浪屿作为通商口岸,饼铺还创新使用西班牙橄榄油替代猪油制作“素馅饼”。

       如今厦门人饮茶成风,除了在家泡,还流行到街边巷尾的茶桌仔喝茶。几张桌子、板凳组成的简易茶摊,便是人们会友谈天、消遣纳凉的好场所。而无论自饮或待客,茶桌上总少不了一碟配茶的馅饼。

       当时,闽南华侨从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地纷纷返乡,建宅置业。来往频繁的时期,华侨也为厦门带来了新的饮食文化,咖啡、咖喱就是这个阶段由南洋传入厦门。华侨出国时,则会带上几盒厦门馅饼之类的中式糕点,馈赠亲友。

       1932年《厦门工商业大观》和1931年《厦门指南》的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厦门专营糕饼业的商号有70余家,此时流行“前店后厂”式的糕饼工坊,新鲜出炉的馅饼省去了运输成本,口感极好。

       1956年,鼓浪屿上17家老字号糕饼店,贡献出了各自的工艺配方,成立合作社。两年后,改名为鼓浪屿食品厂,其生产的馅饼也被叫作鼓浪屿馅饼,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改革开放后,厦门旅游业逐渐发展,也带动了鼓浪屿馅饼的传播。

       除了厦门馅饼,同安马蹄酥、南普陀素饼等厦门传统糕饼也深受市民游客、华侨华人的喜爱。

       在集美养正楼对面,一家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嘉庚风格建筑静静矗立,传统水磨石质感的外墙,复古的门牌设计,门头上写着“集美老饼厂”。整个内部空间延续嘉庚式建筑的原始结构,屋顶的梁柱以原样呈现,与嘉庚瓦相辅相成,流露出古厝活化的趣味。

04-6.jpg

集美老饼厂见证了嘉庚故里变迁

04-9.jpg

经典的厦门酥皮绿豆馅饼

       始于1956年的集美老饼厂,前身为集美供销合作社。为了满足学村师生们的日常需求,由嘉庚先生组织牵头,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成立了集美饼厂。为解决生产问题,陈嘉庚号召海外华侨捐款捐物。自此,集美饼厂开始运作,主要生产闽南的传统糕点:脆口酥、猪腰饼、绿豆馅饼、马蹄酥等。除了满足学村师生和周边居民的日常供应外,还一度成为华侨必买的伴手礼之一。

       集美老饼厂见证了嘉庚故里的变迁,在新与旧的融合中,近年来“破界”新生,如今已重装开业,迎接前来拍照打卡的客人。

       我们共赏着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也共享着人间的又一年中秋。在海峡的两端,在大洋的彼岸,家家户户,亲人团圆,相聚在饭桌前,在茶桌上。骰子声不绝于耳,响在每一个投掷者的脑海;月饼香飘浮百年,甜在每一位游子的心头。一块馅饼,是归来的乡愁,是出洋的勇气,更是闽南人骨子里的浪漫,把“爱拼才会赢”的筋骨,揉进了团圆的期盼里。

04-16.jpg

厦门老字号阿吉仔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