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鹭岛·侨乡故事”文化路线系列报道之十四
西溪之畔,青山叠翠。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北部的莲花镇,不仅坐拥山水之胜,更承载着厚重的侨乡底蕴,闽南古厝星布其间,侨捐工程流芳百年。从澳溪、窑市等侨村走出了许多华侨华人,他们返乡后慷慨解囊,积极兴办家乡公益事业,在侨乡同安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心系家乡发展、贡献侨资侨力的故事。
循侨乡建筑之迹,溯华侨精神之源。从捐资办学到修桥造路,侨捐项目遍布莲花镇山山水水,融入一道道砖缝、一座座桥梁之间,无声传递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侨胞情系故乡、回馈桑梓的生动注脚。
莲花镇游览路线
★郭氏宗祠→★澳溪小学→★澳溪中学→★丰隆桥→★栋佐桥→★侨派砖雕文化园
郭氏宗祠
在莲花镇澳溪村田洋自然村石佛内,坐落着一处闽南祠堂,坐西朝东,硬山顶、燕尾脊,为砖石木结构的单进合院式建筑。整幢建筑在村里别具一番闽南韵味和文化气息,外墙体及屋檐上铺满山水画图案,后厅神龛旁则有清代地方名人蔡童华所题的木刻楹联。近年经过重修,保留少量原有房基,古建筑消失,变为遗址。该遗址上原为石佛内郭氏祖祠,新加坡华人企业家郭芳枫正是出自此宗族。
郭芳枫在家乡澳溪曾接受过3年小学教育,1928年移居新加坡后,在一家五金商店当学徒,业余坚持自学。1940年,郭芳枫与其兄弟合作创立丰隆公司,经营五金、轮胎、工具等,营业范围逐渐扩大。1948年丰隆注册为有限公司后,经营领域覆盖至种植业、地产业、建筑材料业、贸易业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郭芳枫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华商杰出企业家之一。1980年丰隆基金有限公司创立,其盈利多用于社会慈善事业。
澳溪小学
1934年7月,新加坡侨领陈延谦独资捐办依其别号命名的“止园小学”,并划出名下同美汽车公司股份2万元,充为基金用于学校运营,招收学生不收学费。1949年9月更名为“澳溪学校”,1979年更名为“澳溪小学”。
陈延谦出生于同安莲花乡,早年南渡新加坡谋生,通过勤奋经营,在橡胶种植业取得成功,后同林文庆、林义顺等人联合创办华侨银行并担任董事,成为当地华侨社会的杰出代表。
陈延谦积极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发起组织“同安救济会”,持续数年赈济家乡难民。曾任南侨总会常务委员,协助陈嘉庚先生组织海外华侨爱国救国,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考察期间,陈延谦代理南侨总会主席职务,呕心沥血,不辞辛劳。陈延谦还发起组织新加坡同安会馆并担任首届主席,团结侨胞,关照同乡事业与发展,搭建起海内外同安人联络乡情乡谊、传承同安精神的桥梁。
陈延谦情系桑梓、热心公益,除捐建澳溪小学外,还发起创办同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督修同安至集美公路,开拓莲花镇云埔至澳溪段公路,修筑延谦桥等。
澳溪中学
继陈延谦之后,郭芳枫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多次向澳溪小学捐资,加建教学楼及礼堂。1982年,郭芳枫一次性捐款捐建澳溪中学校舍,使澳溪村成为当时厦门为数不多的拥有中学的农村之一。
民间俗语说道:“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澳溪中学从无到有,倾注了郭芳枫对故土的关切和对人才培育的热忱,是近代华侨不遗余力捐资助学的生动写照。如今,在澳溪中学外墙上还印刻着“新加坡丰隆投资有限公司”的图标,以铭记其无私奉献的爱心。
为遵从郭芳枫助力家乡教育事业的遗愿,2014年,新加坡丰隆集团在同安区慈善会成立“郭芳枫教育基金”,作为同安区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捐资数额巨大的基金,持续助力同安区教育公益事业发展,将华侨华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丰隆桥
在莲花镇澳溪村大社小组往澳溪中学方向,一座“丰隆桥”静静地横卧在澳溪之上。这座桥建于1968年,由郭芳枫捐建而成,为三拱石质结构。历经岁月沧桑,桥身表面已斑驳陆离,依稀可辨认出“丰隆谋道德家乡”“星鸟鸿图怀祖国”石刻。
丰隆桥凝结着郭芳枫心系故里、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怀,是华侨出资造桥、利民兴乡的典型范例。郭芳枫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除捐建家乡澳溪中学、小学外,还捐建了村委会办公楼、保健站等。20世纪80年代,海外华侨在郭芳枫的带领下捐建了同安侨联大厦。
如今,丰隆桥依然坚固地屹立在澳溪村一隅,见证着当地的历史变迁,与相邻新建的桥相辅相成,共同为村民们提供着便捷的通行条件。
栋佐桥
栋佐桥坐落于莲花镇窑市村垵柄自然村,1956年新加坡华侨叶怡煎、叶怡宗兄弟遵祖命捐资兴建,取名自兄弟二人祖父叶国栋、父亲叶佐名字中的“栋”“佐”各一字。
叶怡煎18岁赴新加坡,1927年创办庆和公司,经营索络、铁器等生意,1931年至1933年间与友人合创长利商行、明利公司和耀南有限公司,并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同安会馆副主席等职。
叶怡煎心系家乡、热心公益,回乡后不仅捐建了栋佐小学,还念及乡亲跋涉之苦,在村前溪上搭建了栋佐桥。这座桥一建,便迅速改善了窑市村的交通条件,造福周边各村,桥边也随之出现了许多商店,附近村民来往、采购、经商等,一时呈现出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栋佐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桥头桥尾各立两座塔,桥两端及桥中央均刻有“栋佐桥”三字。桥旁山坡上的栋佐亭镌刻着楹联“造福桑梓祖国酬志,落成今日建设初期”,旁立有一块“修建栋佐桥序”碑刻,提醒着后人铭记以叶怡煎兄弟为代表的窑市华侨先辈们的善行义举和爱国爱乡情怀。
侨派砖雕文化园
砖雕是在方寸砖面上雕刻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传承传统青砖雕的基础上,闽南砖雕融合了欧洲古典、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东南亚各国艺术元素,兼具海洋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砖雕流派中独有的“侨派”风格。
侨派砖雕文化园位于莲花镇莲花村,旨在打造一个集闽南文化、传统艺术、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落成以来,开展了红砖文化、红砖烧制、闽南砖雕等非遗研学活动。园内展示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砖雕作品,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在能工巧匠们的创造下,闽南特有的泥土被烧制成红砖,雕刻出古典清雅的图案和花纹,外在形式古朴而不矫饰,内在意蕴高雅而不浅俗,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作为闽南古建筑重要装饰雕刻,在闽南红砖厝中随处可见砖雕的身影,或在古厝的门面显眼处,或在细节处。闽南砖雕常以中国书画入图,雕刻精巧,古朴大气,不仅修饰着建筑之美,还寄托着房主的精神追求与时代的文化气质。一砖一瓦一抹红,于雕梁画栋间诉说着闽南非遗红砖文化故事,更承载着红砖记忆里的思乡情怀,是众多闽籍侨胞心中“家”的象形符号。
(部分资料来源:《厦门华侨志》《同安华侨志》《厦门市志》《同安交通志》、厦门党史方志、侨派砖文化园、胡文贤文章、泉州网等,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