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清明意为“气清景明”,最初是春日节气之一,唐代时,官方将清明、寒食节合并;宋代以后,又将祭拜祖先的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融入,三节逐渐合而为一。除了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较多的国家也过清明节。这些地方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习俗密切相关;在饮食方面,也呈现出这样的关联。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食物都承载着家乡的味道。
“气清景明”的清明时节
“三月三,吃薄饼”
“三月三日天气长,祖祠祭罢共称觞。豆芽葱韭兼春笋,好卷新煎麦饼香。”说的是农历三月三,闽南民间踏青、祭祖、吃薄饼的传统习俗。厦门人吃薄饼始于明朝,《同安县志》记载其“俗传为蔡复一夫人所制”,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列入福建省非遗名录。
清明时节,扫墓后家人聚在一起包薄饼吃,这项习俗流传至今,并传播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闽南,薄饼又称“润饼”或者“春卷”,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春卷需要经过油炸不同,闽南的润饼则是将制好的馅料摊放于饼皮之上,卷成圆筒状即可食用。
文学家林语堂爱吃薄饼,他的女儿林太乙曾在书中感叹:“在厦门的烹饪中,没有什么比薄饼好吃的了。”至今在台湾台北林语堂故居,每年都会举办“润饼文化节”,用以纪念这位文学家和他所喜爱的薄饼。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闽南自古以来就与南洋各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华侨、番客在客居地与祖地间的往返,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薄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南洋的香料、海鲜等食材,逐渐融入厦门薄饼菜的制作中;同时,南洋的饮食烹饪技巧,让薄饼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风味变体。
菲律宾的小吃lumpia,就源自闽南话“润饼”的音译,成为当地节日庆典的重要食品。馅料为猪肉碎或牛肉、高丽菜、红萝卜等,油炸后蘸甜辣酱或醋食用,是圣诞节经典美食。
印尼的三宝垄润饼,馅料以竹笋为主料,搭配虾米、鸡肉、炒蛋,分油炸与非油炸两种,蘸甜辣酱食用。润饼早前由闽南移民带入中爪哇岛三宝垄市,荷兰殖民时期,又从三宝垄传入欧洲,在荷兰产生了变体,外文名称“loempia”,内含肉末、豆芽等,成为咖啡馆热门小吃。
新加坡、马来西亚统称为“薄饼”,叫做“Popiah”,由闽南话“薄饼”音译而来。饼皮刷酱后,包裹沙葛丝、豆芽、卷心菜、红萝卜丝、豆干丝、香菜、鸡蛋丝、虾等食用;除了这几种基本食材,也可以加入一些虾米、花生碎,吃起来味道更香,口感也更有层次。其特色在于与鱼露一同炖煮的沙葛丝,既爽口多汁,又可防止饼皮破裂。Popiah既是新马街头人气小吃,也有连锁品牌如“Sister Crispy Popiah”等,部分创新口味甚至加入榴莲等元素。
厦门薄饼皮薄如宣纸,却承载着游子厚重的乡愁。丰盛的食材,如同多元的闽南华侨文化一样五彩纷呈;闽南人开放的性格,亦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口味的包容与调和里。厦门薄饼,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南洋与闽南。
包薄饼
厦门薄饼
Tips 厦门薄饼小吃、餐厅推荐
吴招治薄饼
阿卿春卷汤圆
水妹春卷
闽和南
鼠曲粿,闽南清明“限定小吃”
清明时节,初春清寒,细雨蒙蒙。厦门江夏堂旁边的巷子里,糕粿师傅阿盈在厨房里忙碌着。灶上正冒着热气,只见阿盈指尖翻飞,用糯米团包裹花生碎白糖馅料,摁在“寿”字木制龟粿印上。摆放满粽叶的蒸笼一架,空气中飘动着田野草木的清香,咬上一口,仿佛吃进了整个春天。这是闽南清明节的限定小吃——清明鼠曲龟粿。
新鲜出炉的清明鼠曲龟粿
阿盈说,与其他地区制作青团使用的艾草不同,闽南加进糯米粉里的是“鼠曲草”,每年只有冬至后到清明前才会生长,嫩嫩的绿芽,柠檬黄色的小花,又称为“清明草”。
对于闽南人来说,鼠曲龟粿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记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在节令品尝美食的同时,能感受到家族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闽南人下南洋,带去了家乡的鼠曲龟粿。因为热带地区不适宜鼠曲草、艾草生长,于是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替代。
洗净待用的鼠曲草
花生碎白糖馅料
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团,以芭蕉叶的汁水染色,做的是咸口,椰浆糯米包裹着咖喱鸡肉馅,兼具南洋香料辛香与糯米的绵柔。槟城的叫做“乌草龟”,外形上与鼠曲草龟粿如出一辙。马来西亚华人社区龟粿早先是传统拜神、祭祖时的食物,后来演变为日常小吃,常见于早餐和下午茶时间。老一辈会配一杯浓郁的南洋咖啡,年轻人则喜欢搭配冰凉的椰子水。
印尼斑斓椰丝青团,则采用斑斓香草汁液调色,搭配椰糖和椰丝,突出热带风味。这些食物,完美融合了东南亚与华人的饮食传统,就像华侨文化本身一样:既保留了中华血脉,又吸收了南洋风情。
这枚“寿”字龟粿印有数十年历史
马来西亚槟城“荣”古早味餐厅的草阿粿、乌草龟
(来源: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
Tips 厦门鼠曲粿、青团推荐
杨府匠麻糍
滨北旺旺妈
同安田心私厨
故园山水远,两情总相依。对华侨华人来说,无论走得多远,家乡总是心中最深的牵挂。清明时节的乡情乡愁,永远是一首未完的诗篇。
(综合参考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同安县志》、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