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难忘与竹坝华侨农场的情缘

发布时间:2023/04/17作者:王起鹍来源:点击量:22750鹭风报1606期03版 侨乡史话

       2023年3月,在同安区侨联主席林一亭的邀请下,我专程到已有两年未至但非常熟悉的竹坝华侨农场,参观了一年前重新修缮升级、拥有“现代化”全新面貌的竹坝归侨史迹馆。

03-2.jpg20世纪70年代安置归侨的宿舍楼

03-9.jpg竹坝华侨农场旧办公楼

凝聚回忆的竹坝归侨史迹馆

       2022年4月28日,竹坝归侨史迹馆揭幕仪式举行。福建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刘宏伟,省侨联主席陈式海、副主席张瑶,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雪敏,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侨办主任、一级巡视员何秀珍,市侨联主席陈俊泳,同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叶晓东等共同为焕然一新的竹坝归侨史迹馆揭幕。刘宏伟、陈式海还为史迹馆赠送了一批藏书。

       竹坝归侨史迹馆经过修缮加固、展陈改设、周边景观提升三个阶段的改造,现展览内容分为“爱侨护侨”“扎根竹坝”“同心筑梦”三个部分,“逐梦异邦”“风雨归途”“故土新居”“春风送暖”“田园新韵”“风景独好”六个单元,全面充分地展示了竹坝的历史和文化。 

       在竹坝归侨史迹馆的运营区,还融入了一些南洋元素,以优化游客来宾的游玩体验。大家可以在这里休憩,回顾竹坝的发展历程、归侨的奋斗故事,也可以在这里品尝咖啡茶饮、南洋美食等。

03-7.jpg竹坝归侨史迹馆

竹坝华侨农场发展历程

       竹坝华侨农场创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同安区于1958年在竹坝创办的综合农场。1960年3月,为适应大规模安置归难侨的需求,经中侨委批准,福建省政府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以竹坝为中心,利用原有小农场的基本设施,拨出总面积达6949亩的一片土地,正式建立并转为国营华侨农场,成为全省15个华侨农场之一。同年6月,竹坝华侨农场接待并安置第一批印尼归侨,9月第二批印尼归侨也到此安家。1961年4月,又接待并安置第三批印尼归侨。

       竹坝华侨农场的第二次扩展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竹坝华侨农场紧急接受了安置越南难侨的任务。他们绝大多数被集中安置在竹坝,形成了竹坝社区中“印尼归侨”之外的又一个群体“越南归侨”。据统计,自建场以来,竹坝华侨农场共接待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8个国家的归侨2128人。

       当年,这里满目荒凉,连一棵像样的树也没有,只有一片又一片贫瘠的红土坡。这些带有印尼(爪哇)等口音、身穿大红大紫南洋服装的归侨,能在这里扎下根吗?殊不知,漂泊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是以吃苦耐劳、拥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而著称的。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种下了1100亩果树,开垦并耕种2700多亩的农田。他们种下的2万棵龙眼树,汇聚成为绿色的碑林,书写着气壮山河的创业史诗。

       1964年,我从缅甸回国就读集美侨校三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们到竹坝华侨农场参加秋收劳动,与农场职工同住、同吃、同劳动。如今尚健在的第一代归侨青年创业者,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里的每条红泥小径,都遗留着归侨创业的传奇。那些扎根闽南大地、直指云天的龙眼林,诉说着华侨农场这片神奇土地上读不尽讲不完的归侨故事。竹坝归侨史迹馆,是纪念归侨儿女们光辉业绩的丰碑,亦是呼唤后人奋然前行的旗帜。

03-3.jpg1986年春节慰问竹坝华侨农场

03-4.jpg集美侨校组织侨生到天马华侨农场、竹坝华侨农场参加劳动

为归侨侨眷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1980年我在参与筹备致公党厦门市工委会期间,受时任市侨办副主任柯栋梁的委托,在市侨联和致公党市委的支持下组织成立厦门归侨文艺队,并带着刚复办的《鹭风报》走进竹坝慰问农场职工,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归侨侨眷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与他们共同迎接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

       1983年,我调到致公党厦门市委机关工作之后,便倡议组织致公党党员中的医务人士、科技专家、法律专家,与侨办、侨联走进竹坝,为归侨侨眷开展医疗、农业科技、法律咨询服务。1988年之后,这个活动由“三侨”成为“五侨”(人大侨委、政协“四胞委”、侨办、侨联、致公党)共同举办,并延续到今天。

       上世纪90年代初,竹坝农场通往同安县城的路还是一条土路。正是这条土路,阻碍了竹坝农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职工群众的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1995年1月,厦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我与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市侨联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提出《尽快修建五显-竹坝柏油路》的议案和提案。

       当时,时任市政协主席蔡望怀亲自处理这件提案,首先征求了时任同安县委书记陈昆源的意见。提案送达市政府后,时任市长洪永世批示“认真研究,认真答复”,时任副市长叶天捷也批示要求市交通局与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商讨。市交通局立即组织专家、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赶赴同安竹坝华侨农场进行现场勘察,研究决定把这工程交予同安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实施,并先后召开了三次协调会,解决征地及筹资等有关问题。

       在市、县政府和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五显-竹坝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于1996年5月初开工,并改变原设计,建成了平展的水泥路面,提高了道路等级。五显-竹坝这条长10.5公里的公路,在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2004年,致公党厦门市委和相关部门又提出《关于解决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地方税费返还的建议》,同样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1年1月之后,中央“五侨”联动,一起视察广东、广西华侨农场,并于数年内多次调研华侨农场,集中向国务院建言,推动了华侨农场的转型和发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归侨侨眷权益。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厦门视察期间,我提出到厦门竹坝农场考察的建议,得到了罗主席的同意,答应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去竹坝华侨农场看望、慰问广大归侨侨眷。

       2004年2月,根据罗主席指示,由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致公党中央、全国政协台港澳侨委、中国侨联组成的中央“五侨”联合调研组到厦门市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开展调研活动,协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008年2月8日,罗豪才主席又带着中央“五侨”的关心和祝福,来到厦门竹坝华侨农场,看望慰问贫困归侨,并向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侨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2008年2月,我还协助厦门市侨联组织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参观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陪同由会长王钦贤率领的香港集美校友会一行赴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参观访问,并向农场赠款2万元港币。

       今天,美丽的竹坝华侨农场,以及广大归侨侨眷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也离不开一代代归侨侨眷们的辛勤努力。他们都是竹坝建设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经历并见证了华侨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03-6.jpg印尼侨胞回国受到竹坝华侨农场的欢迎

03-1.jpg组织厦门归侨文艺队为竹坝华侨农场、天马华侨农场 、侨星厂干部职工慰问演出


下载鹭风报1606期03版 侨乡史话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