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动态 / 新闻详情 < 返回
南音《文姬归汉》 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成功首演

发布时间:2022-08-12作者:陈佩珊来源:《海西晨报》、八闽云剧场点击量:7446鹭风报1574期05版 文化


       8月8日晚,不久前刚刚揭牌的闽南戏曲艺术中心迎来了一出大戏——南音《文姬归汉》的首演。自去年12月8日试演后,《文姬归汉》就进行了深度提升打磨,此次是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舞台。

  《文姬归汉》创排时就吸引了各方关注,获得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为福建南音创排舞台剧以来首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创下曲艺类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金额的最高纪录。此外,该剧还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05-4.jpg

南音跨界融合  主创阵容强大

  《文姬归汉》立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千年古乐演绎千古历史名篇,歌颂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矢志不渝的文化坚守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跨界融合是《文姬归汉》最吸睛的地方——该剧以南音为主体,融汇中西剧场语汇,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当代表达方式,力求打造中国气派的新“国潮”。

  舞台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饰演的蔡文姬唱腔婉转、功力深厚、情真意切、台风沉稳。《文姬归汉》曲词延续南音抒情传统,有机融入古典诗歌意象,尤其是化用《胡笳十八拍》的经典诗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蔡文姬思念故土家国的复杂情感。

  作品幕后创作团队也很强大,其中文学台本由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先生原著、张文辉缩编。此外,在该剧创作过程中,著名导演韩剑英追寻现代审美意识和中国文化古典韵味的衔接与契合,呈现风格化的中国气派;著名作曲家吴启仁坚守南音音乐本体,运用传统曲牌进行串联与创新,深刻表现蔡文姬在胡地的思想情感;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则在保留南音传统“四大件”乐器的基础上,引入古琴、编钟、埙、鼓、云锣等中国古老乐器和西洋弦乐等进行配器,丰富了全剧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力。

  记者了解到,《文姬归汉》首演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现场掌声连连。“创作舞台艺术,关键是要给观众看,满足他们的诉求。这台戏做到了,很不容易。”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吴少雄说。


改动大刀阔斧  细节精益求精

  首演前,《文姬归汉》进行了打磨提升,改动、调整内容占到整个作品的80%。《文姬归汉》导演韩剑英介绍,作品试演后召开了两次专家座谈会,主创团队多番谈论,收集了大量意见建议,提升主要集中在音乐方面。“我们换曲牌、换唱腔、换配器,力求更准确、更充分的情感表达,凸显南音特色。”韩剑英介绍,随之而来的还有舞台调度的改变。

  此外,首演版本的舞美、服装、舞蹈动作也更为精致。灵活多变的纱幕、朴拙的转台、宛若玉玦的残月、如梦如幻的灯光、古朴典雅的服饰和造型、仿自汉俑的舞姿等,都体现了主创团队匠心独运的艺术巧思和对当代剧场艺术的深刻理解。“这次舞美设计的修改与再出发的起点是两个字——跨界,用跨界与混搭的设计语言营造空间,连接历史与未来。”舞美设计刘鹏说。

  《文姬归汉》首演结束后,专家研讨会随之举行,省市专家对作品的下一步打磨提出了宝贵意见。厦门市文旅局、厦门市南乐团等相关单位表示,将听取各方建议开启新一轮打磨,力争将《文姬归汉》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下载鹭风报1574期05版 文化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