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抓住好题材 打磨好作品 用歌仔戏讲述侨批文化背后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22作者:郭睿 林铭鸿来源:《厦门日报》、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八闽云剧场点击量:10475鹭风报1571期02版 文化


       7月16日晚,来自厦门的歌仔戏《侨批》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展演。该作品不仅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此次晋京展演,是歌仔戏《侨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经过精心修改打磨、三改三演之后,首次接受北京专家和观众的检验,在首都舞台展现了福建文艺界、厦门文艺界坚守匠心的创作成果。


福建抓住了一个好题材

  福建选择了非常独特的“侨批”文化,抓住了一个国际性的题材,非常有价值,题材的独一性是戏剧舞台上的一个重大收获。演出结束后,“福建抓住了一个好题材”成为业界专家和市民观众的共同感受。

  2013年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福建剧作家曾学文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题材。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每一封侨批都装满了华侨华人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情。“华侨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留下了宝贵的‘侨批’文化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力量至今还流淌在中国人身上。”曾学文说,“这部作品不单单记录历史,而是着力发现‘侨批’背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用文艺的形式展现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歌仔戏《侨批》讲述了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布袋戏艺人黄日兴为爱被骗去了南洋,华工阿祥用自己的性命护送黄日兴逃出金矿,从此黄日兴的性命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地连在一起,从他手中传递的每一封侨批,都是他乡之客的怀乡之情。该剧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大戏、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优中选优”滚动资助项目、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歌仔戏《侨批》大放异彩,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侨批”,看见“侨批”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看到了福建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艺术转化与呈现。“这部作品给我的感受非常震撼,我觉得这部戏既是艺术的又非常具有现实性,它利用空间的转换把华侨和侨眷两地分居的故事展现得特别直观和动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学术交流研究部主任胡修雷说,“我觉得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侨批,表现侨文化,这种方式非常好,它能更好地把我们的中国故事推广出去,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艺术载体去挖掘去传播我们侨文化中的闪光点。”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侨批》创作演出过程得到中国侨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侨联系统多次精心组织华侨华人和侨属观看演出,在侨网、侨报宣传推广。演出当晚,中国侨联组织了许多在京海外华侨华人代表来到现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总会副秘书长、纳米比亚妇女联合会秘书长冯鑫鑫说:“歌仔戏我是第一次观看,来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听不懂、看不懂。但看完后觉得真的是主题鲜明,代入感极强。特别是主人公展现出来的精神也给我们当代人做了很好的指引。”北京厦门企业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平谷区侨联副主席王莉莹说:“作为一名侨胞同时也是一名闽南人,有幸在北京听到这么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的歌仔戏,我感到非常亲切。当剧中的第一句闽南话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儿时的记忆里。”王莉莹还情不自禁用闽南话邀请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看《侨批》。

02-2.jpg

剧种与“侨批”故事相得益彰

  歌仔戏剧种与“侨批”故事的相得益彰,成为现场观众的另一大收获。

  歌仔戏是中国348个地方剧种中,唯一一个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共同孕育的剧种。它以戏曲的形式记录了闽南人的集体情感记忆,剧种个性同以文字形式承载闽南华侨历史的“侨批”高度契合。而歌仔戏音乐的悲情色彩,也特别适合演绎离愁别绪,讲好这段荡气回肠、情感浓烈的中国故事。

  传统的歌仔戏遇见“侨批”这一国际化题材,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该剧音乐设计江松明打破常规,在秉持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将交响乐配器手法融入歌仔戏音乐的创作,并对唱腔板式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拓展了歌仔戏剧种的音乐功能。全剧的音乐有如歌剧一般的宏伟气势,烘托了作品的命运感,紧紧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

       因为情感的脉脉相通,歌仔戏《侨批》自首演以来,就多次走进侨乡演出,并通过云端展演“走进”东南亚,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热情关注。他们不仅为作品叫好,还期待能够在线下看到这部福建好戏。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介绍:“此次晋京展演之后,我们会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开展《侨批》的全国巡演,今后也会把这部作品带到东南亚,带到更多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


主创阵容强大

       歌仔戏《侨批》主创团队阵容强大,汇集了三度中国曹禺剧本奖获得者曾学文(编剧);多部文华导演奖获得者韩剑英(导演);多部文华音乐设计奖获得者江松明(音乐设计);多部文华舞美设计奖获得者黄永碤(舞美设计);中国艺术节表演奖获得者庄海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获得者陈志明、国家一级演员曾宝珠等资深演员出任主要角色,同时还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参与其中。台湾戏曲音乐协会也多次参与《侨批》的排练演出,数名台湾演员、演奏员共赴北京演出,两岸共创歌仔戏精品,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歌仔戏《侨批》中,名为侨批的信件,不仅存在于主人公的口中、手中,也外化于舞台,成为推进剧情、承载情感的重要意象。演出中,两页侨批制成旋转台,随着剧情的推进,全方位地转动,向观众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这种舞美与故事高度融合的呈现方式,是舞美设计和主创团队不断探讨、创新的结果。多年来,《侨批》的打磨不曾停止,除了舞台设计,还有剧情、音乐都经过了多次打磨优化。

       在如今的《侨批》中,男主人公的三次命运转折更为清晰,其个人的命运被置于侨批的大命运之中,人物的精神立意和“侨批”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提升。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曾在采访中表示,“我是女扮男装去演《侨批》里面的黄日兴,一个承载着爱拼才会赢闽南精神的男人,我讲话、唱腔的声腔要往硬汉的力度里面去找,是会有一定困难,但是也给我们演员,一个非常好的自我突破的机会。”

02-1.jpg

业界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说,看完这部作品就懂了侨批文化、懂了乡情乡愁,它是家国情怀的艺术阐释,是中国精神的审美表达,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形象化的艺术作品。仲呈祥说:“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海洋文化,华侨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当代建设史上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该剧立足厦门,写好了编好了一个生动的侨批文化故事,塑造好了典型的华侨形象,功不可没。”

       “这部戏带来独特的戏剧样式。”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说,通过这部作品他感受到歌仔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我们今天的戏曲,我们老一辈的戏曲家,他们一辈子都在探寻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尹晓东说,今天的歌仔戏也在寻找如何和时代更好结合,如何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和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题材内容表现结合起来,《侨批》让他看到了这一点,“这部戏对一个古老的剧种如何走向现代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用“三个大”评价这部戏:大题材、大格局、大情怀。回溯历史,映照现实,编、导、演、音乐、舞美综合统一,是一部地域特色浓郁、艺术风格独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优秀剧目。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说:“这部戏在戏剧美学上是有贡献的,不仅表现了凄美,而且是一种壮美,是一种奋斗的壮美,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肯定,是雄浑壮美,所以在美学上能够打动观众。”

       “情感浓烈,情节抓人,内涵厚重,震撼人心,这是我最强烈的感受。”《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说,“编剧功不可没,我觉得这部戏情节太好了,和‘信’结合得太好了。”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点赞《侨批》的导演艺术有很强烈的符号化美学追求,“它把中国传统戏曲里面丰厚的,比如程式性的表达、群体性的调度规则,更进一步地符号化,在新创作品里面有一种现代气质的表达。”“这部戏观念新、技法新,产生了一些新的旋律。一个剧种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怎么提高欣赏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侨批》已经达到了。”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会原会长朱维英说,“整体音乐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准。”

       在专家们看来,歌仔戏《侨批》不仅呈现了好题材,也因为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各个环节的大放异彩、通力合作,真正点亮了好题材。成果背后,是厦门文艺界、福建文艺界“十年磨一戏”的匠心打磨。“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变化非常大。”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黄在敏说,他第一次看《侨批》比较早,这部戏今天能呈现出这样的新气象,是不断修改、不断精练、不断深化的结果。他感受到的改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思想上不断聚焦提升;情节越来越干净,主线越来越清晰;舞台呈现越来越精致细腻等。他期待《侨批》还能继续改下去,期待这部作品有更大的提升。

       


下载鹭风报1571期02版 文化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