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海外华人华裔寻根的“指南针”——陈有理

发布时间:2021/12/10作者:黄佳畅 整理来源:点击量:40196鹭风报1541期04版 专题

       陈有理,1950年出生于印尼,旅居海外第八代华侨。她很普通,是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的一名居民。她也不普通,印尼归侨,退休后担任街道侨联主席,并自掏腰包,跋山涉水,义务帮助海外华人、华裔寻根,至今已有61期。她被印尼华人子女称为“中国妈妈”,更是海外华人华裔来闽寻根者眼中的“指南针”。2018年,陈有理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名单。

04-1.jpg陈有理获得“2015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提名奖”(图片来源:思明区侨联)

心中埋下爱国爱党的种子

       陈有理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曾唯旅居印尼7代,母亲是陈安尼。

       上世纪30年代,在荷兰留学期间,陈曾唯出任中华会副主席(该会是留学荷兰印尼华裔学生普遍参加的组织)。为支援祖国抗日,他与陈安尼曾分别在荷兰和印尼冒生命危险组织义演和募捐。

       在印尼时,陈曾唯、陈安尼无比激动地给孩子们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因此受到极大鼓舞,对共产党充满信心,一直向往回到自己的祖国。

      1960年,他们断然决定响应周恩来总理“高级知识分子参加新中国建设”号召,放弃自己财产和舒适生活,带着3个孩子回到正在经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年轻的新中国,受到了中侨委、福建省侨联热烈欢迎。

       文革期间,爱国的夫妇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打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祖国的深情与期待,毅然继续留在祖国,这使得许多国外亲朋好友不可理解。

       陈有理的个人命运随时代浪潮起落,从小学到中学只读了5年的书。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龙岩市武平县中堡公社,1971年被招工回到厦门市新华玻璃厂当工人。

       1978年,陈曾唯、陈安尼平反后,陈有理被调到厦门大学党委统战部从事侨联工作。

       2007年,在生命走到尽头时,陈安尼与女儿回望来时路,她吐露心语:无怨无悔于自己的一生和选择,所有的坎坷与不幸皆是命运的安排。父母亲矢志不渝的华侨赤子情怀深深地影响着陈有理。


几经周折帮荷籍华人找到故乡

       思明区厦大北村小区,陈有理家中,满满当当一个书橱,都是她这些年寻根整理和参考的资料。2018年10月19日,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北门社,11个人的华裔寻根团,从德国、荷兰、美国、印尼、香港等地,赶到厦门,在陈有理的陪同下,找到了徐氏宗亲。

       在2018年的3期寻根中,让陈有理最欣慰的是,帮助荷兰第五代华裔许添兴,找到了“遗失”整整5代人的故乡——澳水。“2017年10月31日,我收到了香港好友林冬雪的寻根求助信。”陈有理回忆道,“信中说,她的公公许添兴三代人,准备到厦门寻找祖籍地,希望能得到帮助,而线索只有三个字‘澳水村’。”

      澳水村究竟在哪呢?陈有理查阅了不少材料未果。好在林冬雪在查阅《厦门志》等史料时,无意中发现,他们寻找的“澳水村”,史上有位“许志正”,其妻在演武亭右曾立有节孝牌坊。

       陈有理说:“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开始对顶澳仔(演武亭一带)进行调查。首先请厦大南洋研究院聂德宁教授帮助解读许添兴祖父墓碑上的‘承重孙荣桂孝孙’含义,同时找洪卜仁老师了解关于澳水的历史和面积,还找到了澳水村主要的许氏家族成员,拿到了一份不完整的许氏族谱”。“原来,澳水正是顶澳仔的古称,就在我家门口。”陈有理十分兴奋,她最终带着许添兴完成了这次寻根之旅。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话》栏目组亦全程跟踪拍摄。

04-2.jpg许添兴祖孙三代到澳水寻根谒祖


助华人华裔寻根61次

       “寻根真是特别烧脑,拿到手的线索往往少之又少,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陈有理总结道。

       帮人寻根,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幸好,陈有理懂印尼语、荷兰语,这在寻根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少海外华人华裔已经不会汉语了,族谱、墓碑等资料上的中文根本看不懂,有些资料甚至是根据闽南语发音写的,都得靠陈有理帮忙翻译,“我先生是地道的闽南人,给了我不少支持”。

       有一次,印尼的徐氏宗亲收集了11张墓碑的照片,请陈有理帮寻根。他们已经不懂汉语了,陈有理就把照片上出现的汉字翻译成闽南语,再用印尼语拼音写出墓碑祖先的闽南语发音。为了让翻译尽量准确,她还特意买了闽南语词典来学习研究。

       在陈有理的案头上,常用的词典,如荷兰语、印尼语、英语等加起来就有7本之多。而在翻译过程中,陈有理最怕的是“地名变更”,她还要常常找自己“组建”的地方文史“专家库”帮忙。

       有了方向,但每次帮寻根,陈有理都要亲自前往当地确认信息。她的足迹遍布闽南各地,遇上崎岖的山路,连汽车都走不了,只能坐摩托车。帮荷兰籍华裔寻找“蓬山”时,为了确认“蓬山”是如今的龙海角美镇上房村,她特意跑到上房村。村里老书记带她爬山找古墓,通过古墓墓碑文字确认这里就是要找的“蓬山”,这些都是体力活。

       海外第五代华裔余望安,找到陈有理时,能提供的线索,也只有一张外曾祖父墓碑的照片和一个叫“岭兜”的地名。陈有理在闽南地区找到了40多个叫“岭兜”的地方,但没有其它信息可以确认是哪个。后来,余望安的丈夫把寻根信息放到网上,龙海市浮宫镇后保村岭兜社有了回应。陈有理就专门前往龙海,查看族谱,确认信息。

       2011年7月15日,陈有理带领荷籍第7代华人Tjay和女儿Chin Lin Tjiook(第8代荷籍华裔)到长泰县陈巷镇上花村寻根,他们回去荷兰后,Chin Lin Tjiook向祖母Patsy(荷籍华人第三代)详细汇报了寻根经过。这位73岁的祖母便率领8位来自印尼和荷兰的亲人于2012年4月29日至5月5日,一起来到厦门寻找她祖父在上花村的祖籍地。

       在陈有理整理的3本笔记本上,清晰记着2004年至2019年61次的寻根经历,而这些常常都是她自掏腰包,但她却乐此不疲。之后,她仍奔波在为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历程中。


印尼华人子女喊她“中国妈妈”

       “这是份苦差事,您不收一分钱,还要自掏腰包,怎么能坚持这么久呢?”面对提问,陈有理略加思索,给出了答案:“雷锋”。“我是旅居印尼的第八代华侨,1961年,父母响应高级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号召,我随父母自费回国。”陈有理说,那个年代,全国正兴起学习雷锋的风潮,“也就是那时候,雷锋‘助人为乐’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了”。

       陈有理到厦门大学党委统战部从事侨联工作后,更是结识了许多华人华裔,还帮助监护5位未成年印尼华人的子女,为他们提供生活等各方面的帮助。而今他们都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称呼陈有理为“中国妈妈”。


助人为乐感动中国

       陈有理2000年退休后,许多华人仍找她解决各种困难,她仍继续做些侨联工作。担任思明区侨联委员、常委;2005年至今任滨海街道侨联主席,多年义务帮助海外华人华裔寻根;同时还热情帮助归侨侨眷,为他们的亲人实现捐赠遗体和器官的夙愿。

       通过寻根,陈有理为福建省博物院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资料,使华侨博物院获得许多珍贵历史相片和华人华裔的族谱;为三个华侨历史研究单位输送有关海外华人的资料。通过寻根的美籍华人,为有关研究员获得郑成功助手陈永华家族的族谱;通过沟通海外华裔,为龙海角美镇的石美村篁山家庙要来他们文革期间失去的族谱资料。

       对陈有理来说,成功寻根不意味着结束。只要有空,她就把寻根家族的故事翻译、记录下来,成为华侨历史研究十分重要的资料。几年来,她日以继夜,放弃休息,翻译荷文、印尼文、英文等大量资料,争取早日系统地整理所有寻根资料。

       陈有理在侨联工作了28个年头,不仅与海外华人华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同样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五六十年代回国的老归侨,做他们的知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归侨、还是侨眷,她一接到他们的求助电话,都及时尽快地给予帮忙。有次凌晨,帮助“120救护车”为中风侨眷抬担架;为邻居行动不便的老归侨天天量血压;帮助逝世老归侨年老多病的家属到社区领取油、米救助食品;帮助住院的空巢侨眷处理各项事宜;帮助老归侨选择敬老院和入住敬老院,更可贵的是,陈有理20年如一日地关照爱国归侨郑自治、王金璇伉俪,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直到2005年郑老逝世。

       1997年,陈有理的母亲立下捐赠遗体遗嘱,陈有理全力帮助、支持她,并于2002年85岁时成功地到市公证处办理公证,为当时本市的首例遗体捐赠公证。她的母亲也已于2007年6月20日实现了捐赠遗体的愿望。2010年,陈有理被厦门电视台邀请,参加了道德论坛节目。该节目播出后,在侨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老一辈归侨通过陈有理办理了捐赠遗体、器官手续。在他们临终前,只要接到家属的电话,不论白天还是三更半夜,她都会迅速赶到病床前,让他们走得放心。老人走后,她便及时联系红十字会和医学院,帮助家属做好善后工作。

       2018年5月30日,因28年来热心帮助131位华人华裔归国寻根事迹,陈有理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名单。

       回首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陈有理时而欢笑,时而含泪。她说,很多寻根华人和华裔,让她十分感动,“尽管有很多人已经不会说中文了,但是他们仍坚持要找到祖先的故土,因为无论在哪儿,他们体内都涌动着中华血脉”。陈有理说,不少年迈的寻根者,仍积极学着中文,希望有一天,能寻回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后来坚持寻根,仅靠我一个人是完不成的,不仅有侨联,还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支持我、帮助我。”陈有理还感谢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只要她在忙,家里的活都是丈夫干,有时候还要帮她一起走访。

       光阴荏苒,回想飞逝而过的往事,陈有理仍然记忆犹新。她感谢各级党委、侨联领导对她和她父母的关怀。如今她也感到十分荣幸能代表侨联,帮助接待海外华人华裔;帮助归侨侨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党和侨联当义工。有机会为华人华裔做些有益的事,她感到无比幸福!                            


参考书目:《海峡导报》2018年12月报道


下载鹭风报1541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