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党和祖国抚养我成长

发布时间:2021/06/18作者:尤金跨来源:点击量:5704鹭风报1517期08版 副刊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2021年7月1日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我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百个风雨春秋,一百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回望建党百年的历史,再看当今中国之辉煌,由衷感到无比自豪,深感自己当年所选择的回国路无比正确。


响应召唤  回国建设

       20世纪60年代,印尼当时的反动政府再次掀起反华排华大浪潮。许多华人惨遭杀害,华人的商铺被禁止营业,无数的华人被逼迁移、生活陷入困境。在这危难时刻,祖国伸出了护侨援手。虽然当时祖国正在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处在严重困难时期,但还是派了接侨船一批又一批接运难侨回国,并根据华侨本人意愿,进行了妥善合理的安置。

       1960年6月,我们在印尼玛琅中华中学毕业,风华正茂。当年的我们满载希望,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国参加建设。同年8月我被安置到集美华侨补校学习,等待来年参加高考。

       刚到集美侨校的时候,我们看到自来水浑浊,灯光昏暗,物资供应匮乏(餐桌上最常见的是“无缝钢管+钢板”,即又硬又黑的空心菜和海带),觉得生活条件艰苦。直到有一次,侨校组织学生到同安洪塘农村支援五秋劳动,通过和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看到了、体验了农村生活条件的贫困,才意识到在那个困难时期,党和国家已经是尽力给侨生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以保障侨生的生活。有感于此,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仍为了心中的理想,满怀热情与希望学习,积极备考。我在侨校期间由于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被评为社会工作积极分子。

       1961年我有幸考上厦门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到福建上杭参加历时半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社教”。在劳动中和当地的农民结下深厚的感情,也加深了对农民疾苦的认识。

       在当时,全国像这样贫困山区的农民成千上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向着更高目标进发的新征程。经历和见证了这些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从内心由衷地感谢党和习近平主席领导人民走向幸福。

08-1.jpg


参加工作  乐于奉献

       1966年大学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军垦农场的磨练,我于1971年被分配到同安县莲花云埔村任教。这是云埔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只有25位学生,其学制两年,属半工半读性质的班级(当时学校、学制还不正规)。报到第一天,学校的校长骑自行车,亲自到公社的所在地接我,校长对我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期待,因为我是第一位来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校长骑车载我到云埔学校的住所,所谓“住所”,其实是一间旧破庙,中堂设为教室,两边房间设为教师的住所。我的工作就是上午上课、下午和学生一起劳动,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班级的所有课程。 

       刚到任时,我很不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学生们的淳朴与刻苦,还有家长殷殷的期待让我深为感动。两年的学习结束后,部分学生转正规中学继续升学,但多数是回到生产大队参加生产劳动,成为业务骨干。

       1973年,我又调任到莲花澳溪中学任教。当时由于教师资源,尤其英语教师短缺,我承担英语、化学、物理三科的教学工作,从初一到初三全覆盖。虽然工作很忙,但觉得很充实。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上物理课时,结合电学的教学内容,在生产大队电工的配合下,带领学生自己安装教室的广播器材、线路,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加深对所学的书本知识的理解。又如上化学课,学校没有实验室,我们自己动手建。实验用的玻璃器皿、药品就到厦门医药公司购买。有些药品无法买到,我就到厦大化学系实验室求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创新道路。学生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学习,在宽阔的操场上活动,在图书馆免费阅读,在装有高科技设备的实验室里搞科研。40年筚路蓝缕,中国从“科学的春天”走向创新的盛世,从而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让知识分子学有所长,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08-2.jpg

从事教研  积极进取

       1978年,我调回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牢记使命,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并做出成绩,不负自己的初心与大家的期盼。

       在化学系工作期间,我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30多篇论文,编著一本《电化学实验方法进展》;积极参与全国化学电源学会的学术工作,并被聘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在全国化学电源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1997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我在1987年被公派到英国城市大学进行科研协作,并取得一项研究专利;此后,还到过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进行科研协作并取得工作成绩。所有这些成果都是我亲爱的祖国教育、培养的结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尽管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党的事业密切相关,紧踏着时代的节奏,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忆党史,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我有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回祖国后六十载的人生旅途中,能接受党和祖国的教育培养,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奉献青春年华,亲历了历史变迁,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感受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心存感激,心存敬佩,心存感动。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中将不断延伸,走得更远更好。


下载鹭风报1517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