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非凡二十年之阮的集美

发布时间:2022/11/04作者:[新加坡] 魏达人来源:点击量:3649鹭风报1585期08版 专题

       我出生在穆西河畔的巨港,但对那里完全没有故乡的感觉。我从小听祖母讲集美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以及她年轻时在家乡的成长经历,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乡愁的烙印。2001年第一次踏上集美这片土地,一切都与脑海中时常浮现的情景一模一样,我惊呆了,真的惊呆了!从此,我认定了祖母的故乡就是我的故乡。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除受疫情影响,我每年都坚持回集美,经历并见证集美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非凡成就。


穆西河畔与“我侬的浔尾”

       忆幼年,开始有记忆时,是巨港看过电影《小兵张嘎》。我的祖母住在穆西河流域马六甲海峡对岸的星洲,受到小嘎的影响,我小时候就非常敬仰电影中的侦察排长钟亮,当然也非常盼望能和小嘎一样见到祖母。在穆西河畔我只读了一年的书,还记得上完最后一堂课,宪兵把校长带走,学校成了宪兵部,所有中文课本、报章、刊物都烧给另一空间的“读者”,在公共场合只能用印尼文沟通。唯一可以不用印尼文的只有《我还有耶稣》这首歌,就这样过了两三年。

       星洲独立后,我和弟弟随父母来到“星嘉坡”——那时很少人用“新加坡”这个名称。第一次踏入星洲,也是第一次见到祖母,她用浓浓的家乡厦门话说“猴孩子你那安呢蕃(闽南语,意为:小猴子你怎么那么野),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之后,祖母每天都会手把手教我写字,教我读插班生的书,以便应对小三入学考试。我几乎每天都被祖母牵着手学习,只有用餐时间不需要写字,这个时候祖母就会开始念叨着:“我侬的浔尾,阮的集美;浔江缓缓向东流,炊烟袅袅绕天马;半个夕阳红满天,微微晚风飘来愁。” 

       此外,祖母还常用闽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常提到六使祖、李厚娘、永和舅公及上善若水、饮水思源的道理。


落山风吹向海洋  感伤会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六使祖、李厚娘和祖母相继往生后,我们进入了后陈六使时代。或许是受了小兵张嘎的影响,我也从军入伍了,之后开始官宦生涯直至国防部高级官员。此间,听了好多次“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就是不了解歌词的意思。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恒春半岛的枫港,面对着海峡对岸背后的落山风,给了我想寄托落山风吹向海洋,带去祖母思念故乡的灵感,因为她离世前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去看“我侬的浔尾,阮的集美”。

       陈永和舅公在世时,也时常对我提起“阮的集美”,讲述陈嘉庚爷爷如何栽培陈六使,陈六使成才后如何支持陈嘉庚的南洋华侨总会反法西斯,以及支持集美学校和集友银行的发展。他老人家一直说要带我回去看看他在1995年为缅怀母亲而设立的李厚基金、祠前路的原集美托儿所,还有当时在兴建中的集美李厚教堂。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法成行。但寄托落山风吹向海的北边,带去亲人思念到集美浔江的期盼却越来越深,我期待着早日到“我侬的浔尾,阮的集美”走一走、看一看。


陈永和基金的设立与推动

       2000年10月,陈永和舅公过世前交代家父协助其儿子陈嘉谋(陈文确陈六使家族第三代的大堂哥)设立集美社陈氏共创基金会(2001年更名为陈永和基金)。永和舅公弥留之际一直要见我,而我因在大洋洲来不及赶回去。他离世后,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参加嘉谋叔与家父的会谈(家父不会英语,嘉谋叔华语不流利,我成了翻译侍郎)。嘉谋叔是会计师也当过审计大公司的总裁,他的设想是以陈永和基金会为平台,捐赠一笔母金,每年母金的利息给集美大社宗族的学生、老人发福利金。

       2001年秋,我第一次陪同家父及嘉谋叔等来到厦门,踏上了梦魂萦绕的“我侬的浔尾,阮的集美”。在当年集美区老领导郑德发、陈月莲、陈忠信、周冬月,集美校委会陈励雄,乡贤陈金灿、陈联才、陈志强、陈永买、永国、伟民等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定下了陈永和基金会章程与理事会。办好了正事,我到厦门中山路的新华书店找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光碟,这样就可以在星洲随时听到“前进!前进!前进进!”

       美丽的鹭岛就像一块磁石似的,深深地吸引着我。穆西河畔的星星索,恒春半岛的月琴,没给我共鸣,但第一次走在浔江畔的祠后路,让我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是祖母在世时最喜欢听的歌。站在浔江河畔的祠后路,想起海峡对岸的落山风,我心里默默对祖母说:“我代您回来看家乡了”。而集美海堤就像母亲,永远张开双手,欢迎自己子女回来。

       2002年秋,我第二次来到集美,走进陈永和基金会,也在这年第一次给乡亲们发福利金。原集美区侨联主席陈忠信还带我到集美轮机学院前的空地,考查敬贤公园与三尊铜像的落地点(也是因为这个敬贤公园的建立,我找到了华裔馆内的陈六使铜像)。永和基金会的设立,推动了家族成员相继捐资兴建了永进楼、素香楼、永和楼、嘉麟楼及设立素香奖教奖学基金、陈嘉麟奖学基金、陈六使后裔公益基金等项目。

       2005年秋,我带着陈六使的儿媳张梅拿汀、陈六使的孙子陈锡远拿督、陈锡瑜、陈锡佳等到集美。2006年家族召开股东大会,商议决定投入600万元修建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及捐建陈文确六使图书馆。2015年秋,我们还把近4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南洋大学校友及其眷属带到集美,参观陈嘉庚、陈六使的故乡及陈嘉庚纪念馆。

       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图书馆的建立及南洋大学校友的到访,再次推动了大家缅怀陈六使的热诚。2022年,在缅怀陈六使逝世50周年时,全球南洋大学校友捐了约1700万马币(约2600万人民币),成立了陈六使教育基金,旨在接力推动华文教育在东南亚的发展。


非凡二十年之集美情

       二十余年转眼一挥间。这期间,我先后15次回集美,经历了集美大社区容区貌的美丽蜕变,看到了宗亲们洋溢着幸福生活的笑容,见证了集美新城的崛起。二十年来集美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2020年11月,在大社戏台举办的陈永和基金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厦门大学博士生陈诗颖用闽南语答谢。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都只能在线观看,陈诗颖的闽南语让我们倍感亲切,看着视频一直流目屎,因为又听到了乡音。十来年前的诗颖还是小学生,我亲手给她发过助学金,没想到这大社女儿考上了厦门大学博士生。我们相信,天上的亲人定会欣慰家乡的小树长成大树并结出了硕果。

       回首这二十年,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们孤掌难鸣,无法促成这么多项目。身为海外侨胞、集美乡亲,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们定与故乡人民一道,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在新征程上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海外侨胞的力量。

       (作者系新加坡国防部原高级官员、新加坡国家安全应急委员会顾问、淡马锡集团所属公司人事与后勤总监、厦门市海外联谊会顾问、集美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集美区侨联名誉主席。)


下载鹭风报1585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