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我和祖国70年

发布时间:2019/09/06作者:陈桂德(印尼归侨)来源:厦门万隆同学会供稿点击量:7967鹭风报1430期08版 专题


向往

       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僻远的小岛。岛上的居民大多数是中国人,虽然人口不多,但却有3所中文小学。小岛离新加坡很近,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持有往返新加坡的签证,放假时间都回新加坡。也因为这样,学校用的教材是新加坡编的,我们在学校阅览室看到的报纸,也是新加坡出版的,如《南洋商报》。因此,我们可以从报纸上了解到新中国的消息,还可以从岛上唯一一家中文书店,读到中国出版的图书。

       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报纸上有关中国代表团和周总理的新闻,使侨胞们感到兴奋和自豪,我们对新生的中国越来越向往。毕业后到万隆去求学,成为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的愿望。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离开小岛,结伴去万隆学习,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感谢我就读的学校,她是我认识新中国的第一所学校。

追求

       我们就读的万隆华侨中学是一所进步学校,老师们满怀爱国热忱,经常向学生传播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介绍新出版的革命文艺书籍,如《青春之歌》等。侨中是万隆华侨界进步力量的中心,承担了许多接待来自祖国的代表团的任务。曾经使万隆市万人空巷的天津杂技团,演出场所就设在侨中。继亚非会议后,召开亚非学生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来到侨中参观,受到热烈欢迎。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访问万隆时,侨界的欢迎会场也设在侨中。我们都曾经参与了以上的欢迎活动,深受空前盛况的感染,新中国逐渐在我心中扎根。回祖国,上大学,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成为我追求的唯一愿望。

       万隆华侨中学奠定了我的爱国思想,是我奔向祖国道路上的桥梁。

08-1.jpg在印尼万隆华侨中学礼堂前

成长

       由于印尼发生排华恶浪,我高中没有毕业就提前回国了。1961年,我终于回到了祖国。

       当时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但是国家对我们归侨学生有特殊照顾,我们生活上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圆了大学梦,成为我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当时,华侨大学处于创办初期,条件比较差,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使华大建设很快就具相当的规模。

       我们在学校除了上课,还参加建校劳动,参加社教运动,在学习和运动中既学到知识,也得到锻炼,逐渐成长起来。在这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学习中断。但华大确实铸就了我们的灵魂,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品格。

       1968年,我离开华大,说是毕业分配,实际上都没有明确的工作单位。我先到福清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随后又到武平县良种场,最后到福州码头建筑工地当工人。也就是说,3年里工农兵都经历过,接受了多形式的锻炼。

       1971年,组织上照顾我调到我爱人的单位——湖北武钢大冶铁矿子弟中学。这是我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单位。武钢大冶铁矿的主体是产业工人,虽然处于文革时期,但从领导到工人,对知识分子还是很重视的,尽量安排能各尽所长的工作。对于我们归侨不但没有歧视,还处处给予关心和照顾。我们专业上受重视,工作上受肯定。我先后当过教研组长和教导处主任,评上先进工作者。我爱人也被选为区政协委员和市侨联委员。这是我们心情舒畅的十年,也是我们没受出国浪潮裹挟,坚定扎根祖国的原因。

感恩

       1983年我调入厦门集美侨校。这所被誉为侨生摇篮的学校,是我回国后进入的第一所学校。

       学校刚刚复办就承担繁重的任务,开办有归侨子女高考补习班,朝鲜、蒙古华侨子女以及港澳台学生先修班,侨务干部培训班等不同类型的班级。尤其是以外籍学生为招生对象的汉语班,成为学校的特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华文教育成为学校的主业。

       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集美侨校全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侨大学华文学院。1998年,印尼华人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国外,中国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承担了忙碌的接待任务。这期间,我负责华文教学部和教务处的工作,接待工作和教学安排得到领导和师生们的肯定,先后被评为校、市和国务院侨办教育先进工作者。退休后,还返聘任华文研究所所长。此外,也多次出国访问,宣传华文教育,培训华文教师,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这是我工作最繁重的时期,也是组织上给我荣誉最多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对祖国的认识也是从70年前上小学的时候开始。70年来,尤其是回国后,我的工作历程处处有党的阳光,处处有祖国的关怀。我的成长全靠党和祖国的培养。我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厦门万隆同学会供稿) 


下载鹭风报1430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