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厦门第一任女副市长柯雪琦 架起海内外沟通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9/08/23作者:口述:柯雪琦来源:部分资料来源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同安区委报道组点击量:10712鹭风报1428期07版 专题

  柯雪琦,祖籍厦门同安,1935年出生于上海,1937年移居新加坡。1954年回国,1963年毕业后分配在福建日报社。1974年担任厦门市外事组侨务办公室接待科干事,1983年担任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4年9月担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厦门市副市长,1987年12月担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1988年3月担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1998年3月退休。


在特殊年代做好接待工作

  1974年,我从福建日报社调到厦门,被安排从事侨务、外事工作。工作相对机动,有时要做侨务调查,有时也到竹坝华侨农场蹲点,时不时还要带旅行团。

    1983年厦门市政府换届,我当选副市长,分管外事、侨务、旅游工作,平时工作的一大任务是 “接待”。在平时的接待中,我发觉,自己的“海外关系”作用还不小。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遍大江南北。厦门虽然是经济特区,但由于长期处于前线,人们的思想相对也比较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自然也不好开展。有次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摄制组来厦门拍摄一些外景,对外宣传厦门,我负责这次接待任务。我感到这是一件大好事,要认真配合摄制组完成任务,宣传好厦门。但由于当时相关人士警觉性较高,不是很配合拍摄工作,我费了好一番唇舌,最终才让央视拍下了鼓浪屿的美丽风光。这样的例子,我在工作中碰到不少,如今回想起来,一笑而过,毕竟那是时代的产物。

  负责侨务的接待工作,其实是件可大可小的事,听起来就是领着海外华侨华人四处参观了解厦门。但另一方面,这又是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厦门的一个窗口,他们希望透过这个窗口,了解祖国的发展。

07-2.jpg柯雪琦接受中国华侨出版社采访

邓颖超的话让我慢慢放下包袱

       我从小在新加坡长大,19岁回国上大学,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在福建日报工作了11年。因为背着 “海外关系”的包袱,当选为副市长时,我当时的心情丝毫高兴不起来。记得当时为了让我就任副市长一职,市有关领导一直做我的思想工作。

       1984年11月,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来厦访问,我负责接待邓(颖超)大姐。每次照相,大家都抢着和她合影,我总是躲开。没想到被细心的邓(颖超)大姐看出来了,还专门找我谈话。

       她说,“你是厦门唯一的女副市长,要为女性争光,你现在年龄不大,身体很好,文化程度也高,当副市长责任很重,也很光荣,希望你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工作,为华侨争光,不辜负厦门人民对你的期望。”

       邓(颖超)大姐的一席话,让我慢慢放下了包袱,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热情接待海外侨胞及后裔回乡

       1985年,新加坡的一位同窗好友与我取得了联系。这位好友当时担任新加坡南洋女中的校长,她想组织100位学生来福建旅游,看看中国的新变化。

  我想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积极出谋划策,并参与推动,做了些具体的工作,从找英语好、素质高的合适导游,到选择福建省的参观地点、体验项目,再到坐什么车,我都一一安排,沿线布置好,确保学生们能放心地来,开心地回去。最终,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功,学生们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依依不舍,有的还流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我新加坡的朋友想带自己和朋友的后代,来厦门学习寻根,请我帮忙。当时公办的学校不好接收,后来民办的学校热情接纳了他们。学校安排得很好,不仅有国学、武术、剪纸等一些特色课程,周末学校还组织他们到周边的泉州参观古船博物馆,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到漳州体验农业生产、水果采摘,感受花果之乡丰收的喜悦。这次游学,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祖(籍)国,也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让他们牢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07-3.jpg

家族奖助学 代代永相传

       1983年,父亲柯朝阳个人捐资设立“柯朝阳奖学金”,奖励同安县每年高考文、理科各前五名的优秀学生。这是同安解放以来第一个由个人创办的奖学金,在全县首开捐资奖学的先河。 

       父亲逝世后,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牢记着弘扬父亲的爱乡精神,共同捐资100万港元,在香港注册成立“柯朝阳奖学金”,每年奖励同安参加高考文、理科各前五名学生并资助十名贫困学生。2003年厦门市行政区域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柯朝阳奖学金”调整为每年奖励同安、翔安籍中学参加高考文、理科各前三名学生,并资助高考贫困生。同时,资助家乡翔安区内厝镇田中央村的高考新生。

  父亲创办奖学金的想法,源于他对子女教育的特别关心和严格要求,他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子女的学习和表现。他常说,“表现好,成绩优的有奖励,差的就要惩罚。”他认为这样的奖励就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和鼓励,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上进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亲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孙一样,以嘉庚精神为榜样。

  父亲临终之际,还特意交代我,要把上世纪50年代存在农村信用社的1万元拿出来添加到奖学金中,并希望我们能坚持把奖学金办下去。

       如今,父亲的子孙虽散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及中国等地,但他的孙辈们已举起爱的接力棒。这两年,奖学金也慢慢交给下一代去做了,家族的年轻一代也开始接棒“奖学金”颁发工作,30多年来不曾中断,让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

07-1.jpg

有一份热 发一份光

  1998年,我退休后还担任市侨联顾问,我总觉得只要自己还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我这颗爱国的心,是改变不了的。

       我现在也学会了用微信,时常把厦门最新的建设发展情况,介绍给海外的华侨华人朋友。

      (部分资料来源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同安区委报道组)


下载鹭风报1428期07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