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嘉庚精神励志我校园人生

发布时间:2022/11/18作者:杨理达来源:点击量:3472鹭风报1587期08版 专题

       金秋十月,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鼓舞了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同时也迎来了第九个“嘉庚精神宣传月”。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校主陈嘉庚获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再次远播海内外,让侨界侨友深感无比自豪。

       陈嘉庚爱国一生、奋斗一生的精神,以及他老人家“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夙愿,激励着无数嘉庚学子励志前行。作为集美中学92组2班侨生,曾得到校主设立的助学金,我更加懂得要知恩图报。

       我的办学从教人生,是弘扬嘉庚精神的校园人生舞台。岁月如歌,校主倾资办学办校的爱国精神伴我从教一生。人生匆匆,仿佛还是昨天,校园工作生活历历在目。


追寻嘉庚精神 知恩图报

       1974年,我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集美中学任团干兼政治课老师,重返母校工作,我心情十分激动。每当夜幕降临,我倚窗俯瞰着运动场,刻骨铭心的学生时代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候我住在团结楼二楼的学生宿舍,每个月享有12元助学金,可以确保一个月的伙食费,校园里的操场、教室、运动场和海边,都留下难忘的美好时光。

       光阴变迁,重返集美中学,从学子转变成为教育工作者,令我感慨万千。“好好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校主当年的谆谆教导时常回响在耳边。这使我内心不断涌现出感恩的波涛,发誓要努力工作,用毕生精力践行嘉庚先生爱国兴教办学精神,报答校主的恩泽。

       我一边做好团委工作,一边给初一年1班和2班的学生上政治课。学校把这两个班级交给我,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是年段最调皮的,其他老师都对他们头疼。但是我接手后,发现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我主动家访,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当这群学生们知道我是他们父母亲熟悉的校友后,上课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除了上课,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文艺队下乡下厂演出,以及支农活动。日复一日,校园生活让我觉得非常愉快。但是,1975年夏天,我放弃了在校任教的安逸生活,主动和汤冒椿同志搭档,到杏林工业区创办集美中学分校。从此践行陈嘉庚办学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风雨兼程。


传承嘉庚精神 励志办学

       话说杏林工业区,那是厦门市首个工业区,约有2万多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干部和群众。机器轰鸣,工厂林立——厦门纺织厂、厦门糖厂、厦门电厂、厦门玻璃厂、厦门二化纤厂、杏林冶炼厂、杏林化肥厂、冰醋酸厂等十几家省直属国营企业。荒凉土地变成了厦门工业区绿地。但十几年过去了,工业区没有一所公办中学,工人子弟上学难也成突出的问题。原有子弟分别到农中、集中就读,都是寄宿生,可还无法满足上学的需求。因此,在工业区创办集美中学分校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和汤老时常奔波在杏林工业区和高埔海边的田野上。

       为了使工业区孩子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步入学,我和汤老多方面联系,艰苦筹办,终于先解决了教学班的临时场所,招收集中分校首届学生200名,分成4个班。学习、行政、教学、后勤管理,靠汤老和我商讨协调配合,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加上总校老师轮流来分校任课,师生过着简陋的校园生活。春蚊、夏汗、秋寒、冬冷,一年四季,师生稍微不注意,就会中暑或染上风寒感冒。但师生们很乐观向上,没人叫苦,没有怨言。

        1976年,这是一个让首届师生难忘的重要历史年份。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全国人民沉痛悼念。9月9日,学校首届师生在厦纺球场上举行追悼会,大家立志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奋进建设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这一年,学校又要迎接第二批新生入学,让汤老和我深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同时,我们萌发了创办厦门市第十中学的想法,方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弘扬嘉庚精神 践行为校

       1976年秋至1978年春,我和汤老又开始第二次大忙阶段,不仅要保证首届学生教学和行政的日常运转,还要解决第二届学生上课场所、师资配备工作及十中的筹备工作。1976年,第二届200名学生都是在借来的场所里上课。1班借用纺织厂幼儿园一间教室,2-3班借用纺织厂工人俱乐部的两间活动室,4班借用电影俱乐部后面平房里的一间房。虽然有一批师专的年轻教师分配到学校,同时从其他学校调了一些行政人员,也招聘了不少职员,但教职工还是紧缺,办学办校条件格外艰苦。

       1977年,十中征地基建才有着落,学校地址是在部队营地后面,靠近高埔海边,首届师生还去工地搬砖头义务劳动。十中最初的雏形是一栋二层楼房,共10个房间用于教学和办公。虽然不大,但也令分校400多名师生欢欣鼓舞。1978年元旦,厦门十中正式挂牌成立了,集美中学分校也完成使命。工业区迎来了第一所市属公立中学,学校行政管理也步入正轨,基本完善了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

       当后人问我,办学苦不苦,我开玩笑地说,个中艰辛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白手起家,游说四方,借场地、征地、基建、经费,一个公文要盖二三十个公章,要跑几十个单位和部门,还有招生、师资、行政、后勤等,事无巨细,说不苦是假的。亲历创办学校的实践,才体会到校主兴教办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真谛。同时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弘扬嘉庚精神。我的付出也得到了肯定,1978年我获评“厦门市先进教师”和“厦门市青年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践行嘉庚精神 伴我前行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又被调回厦门市第八中学团委工作岗位。80年代初,出国风,下海热,让人们有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机遇。而我婉言谢绝女友一起出国的建议,选择留在国内教学。我先后在集美中学、集美中学分校、厦门十中、厦门八中、厦门双十中学,从事校园教育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达37年之久。在美丽的校园里,谱写了治安篇、伏击篇、风华篇、涉外篇、综治篇、人口篇、调解篇、救助篇、保安篇、创安篇、女生篇、危化篇、男生篇、维稳篇、安检篇、火灾篇、台风篇、建言篇……篇篇让人震撼的校园内外故事。每个故事都浸满了园丁的汗水和激情。每次汗水的流淌,换来浓浓的师生情谊,厚厚的党的重托,深深的人民期盼。

       就建言篇而言,上世纪90年代各校出现不少问题学生,他们辍学后游离于社会上,不时到学校滋扰在校生,造成学校之忧、学生之忧、家长之忧,影响社会秩序。对此,我脑海里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创办一所工读学校来招收这些学生。我想效仿陈嘉庚先生发动华侨捐资的方法,联系海外华侨捐献计算机、汽车维修模型、钳工设备等,让学生半工半读,培养他们掌握技能。因为我创办过学校,所以认为这是个可行的设想。

       当我向厦门市教育局领导建议创办工业学校,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和采纳,并报送市政府,但市政府的答复是该校要建在岛外。我感觉校址放在岛外不妥,有点变相流放这些问题学生,会加剧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与办校初衷相悖。我设想的工读学校,应该建在岛内。经过深思熟虑,我把想法告诉相关部门,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市政府采纳了建议,决定在岛内办一所工读学校。筹备组由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各派一名负责同志组成,经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我也参与到筹备组。当我回校后,学校书记还笑着对我说:“你要去工读学校当校长啦!”其实那时,我从来没想过当不当校长,只是想学习校主办校模式,单纯地为追逐梦想而努力。

       不久后,教育局领导找我谈话,说有个同行想换个工作环境,要申请去工读学校的筹备组,问我意下如何。我听完也没多想,就欣然同意让出名额。事后有人说我傻,错过了当校长的机会,对此我都一笑而过,因为当时我一心只想着办校,其他并没有多想。虽然我没有亲历创办工读学校,但参与了前期的建议、起草文书等工作,对我来说也是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我想,这也是嘉庚精神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实践告诉我们,弘扬陈嘉庚的爱国办学精神,没有因社会发展而搁浅,任何时候都值得发扬光大。工读学校的建立、集美中学分校和厦门十中的创办,都是践行嘉庚精神的时代产物。

       37年的校园从教生涯,我始终以陈嘉庚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大家服务。我曾被评为省级先进综治工作者,省公安刊物刊登“积极分子杨理达 星星知我心”的采访文章,《厦门日报》刊登“校园卫士杨理达新闻人物报道”。回首往昔,不负自己,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岁月悠悠,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故事,只是作为集美中学的一名侨生,传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精神,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创业奋斗。期待海内外侨友、集美学村校友,不论什么身份,财富多少,从事什么工作,只要高举爱国旗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嘉庚精神。

       (作者系集美中学校友;厦门市越南、柬埔寨、老挝归侨联谊会会长)


下载鹭风报1587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