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记集美英村海外汪氏宗亲的故乡情

发布时间:2022/10/31作者:王昌泽来源:点击量:5382鹭风报1584期08版 专题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北部,背靠天马山,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居——集美区后溪镇英村社区。在这里,传诵着海外汪氏宗亲特别是新加坡汪氏总会宗亲情萦乡国、热爱桑梓、乐善好施的感人事迹。


移居海外,难忘乡愁

       明朝年间,倭寇盛行。为躲避倭寇的侵扰劫掠,集美英村汪氏开基祖从惠安迁入,居住在天马山下的埔上和中社。英村汪氏开基祖有三个儿子,后人称为长房、二房、三房,历经繁衍,人口百余。因居住处离村庄较远,加之旧社会兵荒马乱,长房、二房的后代大部分迁移到英村居住,三房的后代大部分出洋谋生,少部分去了别的村庄,故在英村未有三房后人,仅留下一座三房家庙,现在的英村平阳汪氏家庙只有长房和二房的祖先灵牌。后来房屋破旧失修,陆续倒塌,房屋地基于1968年被生产队平整为集体农地,21世纪初被征用建成厦门理工学院。

       三房的后代早年出洋时,大部分定居在马来半岛和吕宋等地。1938年5月10日,日寇在厦门五通登陆,大肆烧杀抢掠。为免遭日寇荼毒袭扰,包括英村汪氏乡亲在内的大批厦门百姓纷纷逃亡海外。为照顾逃生而来的同族宗亲和乡亲,协助解决其所遇困难,旅居新加坡的英村汪氏先贤发起成立“平阳堂”,翌年获准注册,更名平阳汪氏公会,2007年再次更名为新加坡汪氏总会。该会宗旨原为“联系宗亲,互相照顾,协助宗亲解决所遇困难”,随着时代发展,由为宗亲服务逐步扩大到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现英村社区总人口约3200余人,其中汪氏宗亲达1600余人,而现居新加坡的汪氏宗亲估计多于此数。1985年重修英村平阳汪氏家庙和1987年修建英村南岳宫时,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发动海外宗亲4000余人捐款。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因在集美英村平阳汪氏家庙相邻千余米的何山埔有一座英村南岳宫,系英村汪氏先祖奉祀主神“南岳圣侯”之宫庙,于是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也将家乡英村之乡神“南岳圣侯公”移请供奉在会所内,也有宗乡移请至新加坡忠义庙内供奉。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月初二的圣侯公诞辰和祭日,延请法师诵经为会员宗亲们祈福。这种把家乡的民间习俗带到海外,并在海外不断传承发扬的自发之举,既印证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人同根、神同源、文同种”的历史渊源,更诠释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深刻哲理。这种难忘乡愁、心系桑梓的情结,就是广大海外汪氏宗亲骨子里流淌的一种天然情怀,如水的深情、土的厚重。


创业有成,乐善好施

       集美英村汪氏宗亲在海外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奋勇拼搏的精神。他们早期多从当苦力、务工、经营小本生意等逐渐发展,一旦事业有成,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和祖(籍)国,涌现出汪万新、汪朱弁、汪国成、汪尧舜、汪顺力、汪昌庆、汪荣通、汪绅助、汪家裕等一大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典范。

       英村爱国华侨汪万新(1903~1978),19岁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21岁南渡印尼任中华学校教员,逾年任校长,27岁在马老嗽开设万新号杂货商店,之后在槟城等地经营土产,获利颇丰。1952年回国捐赠资金支援新中国建设,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北京华侨辅导委员会干事。1954年调任厦门市侨联副主席,捐资兴办华侨托儿所、华侨中学、华侨热带作物引种试种场等。1957年,他回到故乡英村,捐资创办英村小学,在汪顺力、汪文蚶等老侨务的共同努力下,英村小学从起初只有几间平屋教室,仅办到小学四年级,到后来建成三层教室和办公楼,办到小学六年级。1970年,汪万新还捐资给英村大队办碾米厂、砖瓦厂。

       建国初期,现新加坡汪氏总会主席汪家裕的祖父汪朱弁心系家乡,时常返乡谒祖省亲,主动了解和关心乡亲们的困难。受父辈浓厚乡情影响,汪家裕之父汪国成也经常回乡探亲延续亲情。上世纪60年代初,汪国成在回乡探亲期间,建立了英村平阳华侨联谊会,不仅促进了海外宗亲与家乡的联谊,更是竭尽所能为故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慷慨解囊,且不求回报。1968年,在汪国成、汪荣通倡议下,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发动宗亲捐款翻建汪氏家庙,并于1985年再次重修,后又在1987年修建英村南岳宫。1978年,他们接力汪万新,继续募资捐资兴建英村小学。2001年,汪绅助捐出位于英村的一栋三层故居供学校使用。经过多年努力,英村小学的各项设施不断完善,现拥有校园面积4950平方米,共600多名师生,并获得了“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和“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86年起,汪国成、汪荣通等发动宗亲捐款资助创建英村商业街,修建英村小学路,村民至今心怀感激。至1997年共募资约30万元人民币征地和建设英村商业街,店铺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20间(后来又增加1间),租金全都交由英村平阳华侨联谊会管理。每年儿童节和教师节,联谊会都会慰问英村小学师生。此外,租金还用于管理、维修家庙等公益活动开支。1999年,汪家裕担任新加坡汪氏公会主席,至今已连任11届。20多年间,汪家裕主席经常组织宗亲会员谒祖省亲、考察投资,还先后两次受邀参加“嘉庚论坛”,他还坚持每年回国,积极为集美区开展海外联谊牵线搭桥。


传承懿德,同心圆梦

       在海外汪氏宗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紧跟改革开放步伐,集美英村的发展日益繁荣。一栋栋高楼大厦巍然耸立,商业街生意蒸蒸日上,村民们的收入与日俱增;一条条马路贯穿畅通,交通方便快捷。现在的英村社区总面积为2.6平方公里,北面天马山,南面博文路,东到杏林湾路,西到海翔大道,孙坂南路和高速公路田集连接线横穿社区。

       2003年以来,随着文教区的开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社区被征地3000多亩,拆除旧房屋8万多平方米,先后有300多户家庭搬进了宜居的安置房。2006年7月,英村社区正式成立,辖何山埔、英村、顶新厝、英埭头4个自然村,设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065户,常住人口3200余人,外来人口4000余人。辖区内有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华夏职业学院、工商旅游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在校师生4万余人。英村社区经济发展迅速,村财年收入达400多万元,位列全镇前茅,并全部用于分红。得益于政府关于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社区老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全面享受失地养老保险,70周岁(女65周岁)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取2100元以上,并逐年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入驻,文教区师生人数不断增长,依靠学生活跃的消费能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和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英村社区先后被授予厦门市城乡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厦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集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厦门市第十三届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清风徐徐、书声朗朗的大学新城,为风景秀丽的英村社区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情调。以服务树形象,以文化促发展,英村社区正沿着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社区的目标奋力前行。

       此时此刻,我们倍加感恩海外宗亲长期以来的无私支持,更加坚定传承弘扬先贤懿德的信心。无论在哪里,无论走多远,平安幸福永远是家乡亲人的最大牵挂。当前,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期盼着海外宗亲在积极融入和回馈住在国社会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扩大开放增添新的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牵线搭桥,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助力祖籍国发展的同时,也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实现个人前程事业更好的发展。“天马钟灵昭日月,来龙万水结莲池”,我们竭诚欢迎并期待着海外宗亲常回家看看。

       (作者系厦门市集美区侨联副主席、厦门市陈嘉庚研究会理事)





下载鹭风报1584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