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我的选择,于心无愧 ——记毕生研究侨史宣传嘉庚精神的陈毅明

发布时间:2021/11/12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6460鹭风报1537期05版 专题

       陈毅明,祖籍海南省琼海市,1935年在新加坡出生,1953年回国,先后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61年-1989年在厦大任教,1990年调入华侨博物院,任副院长,1999年退休。

       步入陈毅明的家中,客厅墙上悬挂着巨幅书法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陈毅明的身上,看到的正是这种淡泊宁静、举重若轻的气质。在厦门大学潜心研究、传播华侨精神;主动申请到华侨博物院,努力实现陈嘉庚先生的遗志;为南侨机工奔走呼告,在“百家讲坛”上流泪讲述他们的故事;历经失去至亲的苦痛,独自坚毅、积极地走在夕阳里。

05-1.jpg

选择到嘉庚先生的故乡读书

       陈毅明1935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割胶工人家庭,家境贫寒,9岁丧父,读完小学即当童工。

       1952年,她在新加坡阜安布伞行做工,业余在醒华夜校学习,还到益群夜校成年识字班当教员助理。那年7月,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以“违犯《紧急法令》”为由,将其拘押,先后被关在中央警察局、西罗敏女牢和巴生集中营,长达1年又14天。1953年7月22日被“遣送”出境,29日到达广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于1948-1960年疯狂逮捕、驱逐华侨出境,仅广州一地就接收了3万多人。因陈毅明出生于新加坡当地,又无证据定罪为“政治犯”,故不叫“驱逐”而是“遣送”。

       被监禁期间,当局曾派人动员陈毅明去“感化院”,接受感化以获优待和自由,但她拒绝了。被“遣送”前,又让她选择“去中国台湾”还是“红色中国”?她毫不犹疑:回到新中国!

       回到祖国那年,陈毅明18岁。经过补习,她参加了当年全国华侨学生的中学统一考试,被录取读初中三年级。当时可任选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和厦门五地的中学。她没有多想,就决定到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到小学老师李鸿江读过书的地方,因此选择了集美中学。

       人生有很多选择,在几个关键节点,一个岔道便是另一番境遇。回首当年,陈毅明说“我的选择,于心无愧”。

       在集美中学,基础薄弱的陈毅明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习赶了上来,1957年夏天考上了厦门大学历史系。1961年大学毕业留校,在厦大历史系东南亚史教研室从事华侨史的教学和科研。1964年被抽调参加“四清”工作队,去南安县搞“四清”运动,结束后接着又到上杭县继续搞“四清”。不久就进入了“文革”的动乱年代。陈毅明有“海外关系”,每天每时都小心翼翼,必须服从革委会的安排参加活动。

       “文革”后期,一些归侨开始纠结是否移民出境,一方面感觉爱国的心受伤了,另一方面又对祖国根脉无限依恋。陈毅明也有过同样的困惑,但她做出了今生无悔的选择。

       1979年厦大历史系东南亚史教研室恢复,系主任陈在正认为,华侨历史必将成为新的学科领域,而陈毅明又是归侨,具有感性认识基础,于是安排陈碧笙教授指导她开设华侨史课程,从事华侨史研究。从1981年第二学期开始,陈毅明为历史系学生讲授华侨通史选修课,很受欢迎,其中有一年跨系科选修的学生竟有300多名。


选择到嘉庚先生创办的华侨博物院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一个朝气蓬勃、令人怀念的时代。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党政干部和高校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渴望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陈毅明就曾7次为民盟中央委托民盟厦门市委举办的华侨(三胞)工作讲习班讲述《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与此同时,陈毅明还带学生去华侨博物院参观。一次次的现场教学活动,让她越发感悟陈嘉庚创办华侨博物院的深远意义。

       陈毅明了解到华侨博物院缺少专业人员,去那里工作的念头与日俱增。她不顾老师、归侨朋友等的劝阻,1990年元旦一过,离开学习、工作了29年的厦大,调入华侨博物院,一直干了9年,到64岁才退休。

       由于“文革”劫难及经费不济,当时的华侨博物院陈列落后、百废待兴。陈毅明从清点、鉴定文物入手,制订发展思路和计划,拟出展览大纲和实施细则,确立按专题调整陈列。华侨博物院的陈列改版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院藏文物,扩大了展线,充实了内容,并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将华侨走向世界的足迹、创业海外的艰辛、融合当地的过程、落地生根的选择和源远流长的亲情等,作了系统形象的介绍,受到了海内外来宾和文博同行的高度评价。

       陈毅明与海外侨胞,特别是上层人士有着广泛的交往。在华侨博物院工作期间,为文物库房建设和重新布展等项目争取到不少海外侨胞捐款。1999年又为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争取到海外侨胞捐助的21万元研究基金。

       陈毅明说,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博物院,当时是全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是陈嘉庚留给世人的记忆珍宝。“生怕它在自己的手上褪了色”。


选择以宣传嘉庚精神为己任

       华侨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陈嘉庚先生是华侨的杰出代表,陈毅明对陈嘉庚先生充满敬仰之情。

       在厦大时,在陈碧笙教授的指导下,陈毅明潜心研究华侨史和陈嘉庚。她以陈教授7万字油印的陈嘉庚年谱为蓝本,编写出版了《陈嘉庚年谱》;以陈教授为主编、自己为主要撰稿人出版了华侨历史专著《南洋华侨史》。

       在编著《陈嘉庚年谱》时,陈毅明每天从厦大到集美查阅陈嘉庚的档案资料。1985年初,陈毅明接到校长办公室的通知:为广东省科委选派出国留学的34名学生讲“陈嘉庚”。面对即将出国的青年学子,陈毅明心潮澎湃,饱含深情,讲述自己所知道、所理解的陈嘉庚。这是她第一次讲“陈嘉庚”。当时她一定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中央电视台上将嘉庚精神讲给亿万观众听。

       2007年5月5日和6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两讲《我心目中的陈嘉庚》。陈毅明成为“主讲人”。在七八位专家和权威人士中,陈毅明能够脱颖而出,凭借的是她对陈嘉庚先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她这样说:

       在我的心目中,陈嘉庚是20世纪海外华侨华人最为杰出的领袖人物,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是一位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殖民地,敢为世纪先、成功创业的华侨企业家;

       是一位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最能广泛团结、动员和组织海外侨胞的华侨政治领袖;

       是一位把兴学以改造国家社会作为国民天职而倾注了毕生的财力、精力但宏愿犹未尽的教育事业家;

       是一位忧国忧民,视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尤重于身家性命,对中华民族始终充满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的伟大爱国者;

       是一位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改革活动家; 

       是一个思想敏锐、胸怀宽广、是非分明、一身正气的大写的中国人,又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性的伟人;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感情丰富、心地善良的老人,一个很有血性、很有个性的男子汉,但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

       《百家讲坛》中,陈毅明深情、生动的讲述,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很多人打电话、写信告诉她,他们看节目时,与她一样,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选择为南侨机工奔走呼告

       1980年,陈毅明在厦大图书馆、南洋研究所翻找资料时,开始接触到南侨机工的史料。后来从事华侨史的教学与研究,使她对南侨机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与南侨机工老人交上朋友后,他们的情怀和遭遇让她感动,也让她牵挂。

       自1993年以来,陈毅明曾十多次到云南、广西、重庆、广东、海南参加寻访、宣传和慰问南侨机工的活动。此外,还在昆明和厦门举办专题展览。1995年,以“中马历史文化访问团”的名义,协助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马中友好协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举办《南洋华侨机工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在吉隆坡、怡保、槟城、马六甲和新山巡展,同时开展以南侨机工的“回顾峥嵘岁月”为主题的演讲,影响深远。

       陈毅明的心与南侨机工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为之奔走呼告,对南侨机工这一群体被社会所认识、认可做出了贡献。

      1998年8月的一天,陈毅明接到南宁市南侨机工殷华生老人的女儿打来的电话,得知殷老1996年以来的医疗费因单位不让报销而积欠,不能住院治疗,在家里病逝。单位的领导认为殷老是“国民党”,对老人的生死不曾关心、过问。殷老的儿女们气愤不过,有过激行为的冲动。陈毅明立即写了一封信,发传真给时任中国侨联主席杨泰芳。

       殷家的事最终得到了妥善处理,但这促使陈毅明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9年12月,她根据多年积累的资料,写成《南侨机工的历史功绩》一文,分寄给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福建等省侨联和中国侨联,并附言请求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或提案,切实解决南侨机工的工龄(从抗战算起)和生活待遇问题,并建议给以恰当的身份认定,如可否考虑为“有功于抗战的爱国华侨”,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享受相应的待遇。

       来自民间的呼喊,引起了福建省侨联、国务院侨办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南侨机工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生活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直到今天,陈毅明依然不时接受相关采访,支持有关单位、南侨机工子女拍摄、出版相关的影视作品和书籍。2020年11月12日,云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罗开瑚辞世,享年102岁,“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群体”均已离去。回首30年的奔走、宣传,陈毅明感慨“尽了绵力,于心可慰矣”。


选择做直言敏行的侨务工作者

       陈毅明既是一个面壁潜思的学者,又是一个破壁敏行的侨务活动家。

       1992年8月陈嘉庚国际学会成立,进而酝酿集美大学的组建。这其中,陈毅明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向省市领导提供信息,并多次陪同陈嘉庚国际学会领导人李尚大、林子勤等会见省市领导,商议组建集美大学的各项工作。根据领导和海外人士的设想,她起草了《陈嘉庚国际学会建议筹办集美大学公启》。筹建集美大学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 年10月,福建省政府做出了《关于筹建集美大学的决定》。

       1998年8月,陈毅明向致公党中央联络部汇报了印尼华人唐裕先生的情况,并根据指示,以个人的名义支持唐裕先生接受印尼政府颁赐特等功臣勋章。陈毅明与唐裕一直保持着密切情谊和往来,唐裕在为改善华人处境和中国与印尼恢复邦交、促进中印(尼)友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

       陈毅明是中国致公党党员、省人大代表,她将关于“侨”的研究应用于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水平较高,特别是善于切入侨情的热点、要点和难点。她向省里提出不少建议,促使多项归侨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些年来,陈毅明每天都过得充实且有意义。她仍然在学习,在思考,保持着特有的幽默感,就像“生命中的光和盐”,在丰盈自己人生的同时,还照亮了很多人前进的方向。


下载鹭风报1537期05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