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 这里有珍稀植物 更有感人故事 ——记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发布时间:2021/09/10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6199鹭风报1529期03版 专题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创办于1959年,为非营利性公益型科研单位,是国内唯一通过民间华侨渠道进行国外植物引种的专门科研机构。坐落于鼓浪屿的西南隅,东倚日光岩,西连鸡母山、面包山,北依骆驼山,南连美华海滨浴场,占地8.9万平方米。这里四季如春、鸟语花香,奇花异果争奇斗艳,是植物观光、科普旅游的绝好去处。

       曾长期由厦门市科技局和厦门市侨办双重领导,现隶属于厦门市科技局,业务主管为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从境外引进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进行隔离试种、驯化推广、资源保育及开发利用研究。建园60多年来,引种园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植物种质资源千余份,得到应用推广的上百种,包括粮油作物、蔬菜、水果、花卉、林木、药材及香料等。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为引进良种、驯化、繁殖、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它的创立与发展和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3-1.jpg胡平题字“科学兴园 爱心报国”

凝聚侨胞的满腔心血创办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又乘机加强经济封锁,国家处在十分艰难的“困难时期”。为尽快解决粮油短缺的燃眉之急,国家急需高产优质的粮油作物良种,用以发展农业经济。而国际上反华势力却极力封锁,不让一粒种子进入我国。很多爱国侨胞冒着生命危险将侨居地的珍贵种苗带回祖国,所以当时厦门市侨联堆积了好多种子。

      1959年3月,厦门市侨联决定创办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由汪万新兼任场长,成员有周才喜、林菊花、苏淑仁、黄瑞等7人。试验场选址在鼓浪屿博爱路口(现改称“鹿礁路”)的菜园。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两亩试验园地的热带作物硕果累累,开启了中国大陆近代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华侨经济植物引种的新篇章。

       但两亩地远远不够用,为解决扩大用地和推广问题,先是将试验场合并于市园林处,后市侨联与园林处共同报市政府,创办植物研究所(包括华侨引种试验场)。时任副市长的许祖义兼任筹备处主任,他亲自参与勘察选点工作,最后选定鼓浪屿英雄山下五里牌一带约200亩地。这里依山傍海,是天然的植物种植隔离区和理想的引种驯化场所。

       但开辟这200亩地并非易事,这里原是农牧场,凹凸不平,坟墓成堆。为加快引种场建设步伐,市领导带头,多次参加创园义务劳动。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迁移坟墓上千个,改造三幢大楼房,建立了温室、苗圃与排灌设施。

       1962年,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在厦门成立。随后引种场就从市园林筹建处划归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并挂两个牌子,对内称“中国科学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引种场”,对外称“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场”。就这样,引种试验场从创建时只有2亩地、7个人的规模,发展到拥有近200亩地的国家编制科研机构。后因国家规定市级不准建研究所,只留引种场,并调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在园林处工作的李芳洲任副场长,汪万新仍兼场长。同时定编15名。


海外侨胞不顾安危为祖国引种

       引种场从初创伊始,就受到海内外华侨与侨眷的大力支持。海外侨胞不辞辛劳从海外引进植物良种,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它开花结果,报效祖国。侨胞们为引种场艰辛付出的事例举不胜举,令人动容。

       据原引种园主任童庆宣讲,当年日籍华人吴秀四郎热心支持引种工作,从台湾辗转引出ROC品系甘蔗4段6个芽苗,不惜航空费用邮寄到我国。印尼华侨黄奕描,祖籍福建南安,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引进良种。因此,从椰城(雅加达)带了两蒲包煮用香蕉良种,黄先生和海关人员解释说,家中老母亲有病,需要用香蕉头用药退烧,它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黄先生这种爱国情感很淳朴、很简单,是不需要用言语来修饰的,家中的老母亲就是自己的祖国母亲。可以说,爱国不仅是捐钱、投资设厂等,爱国也可以是为祖国提供一粒粒种子、一颗颗种苗。印尼归侨陈福星记得,回国时父亲带有2大捆的红树苗,在船上的几天里父亲极为小心地浇灌,到厦门后交给了市政府。

       引种场很有成绩,它引进的物种既有珍稀的种类,也有一些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菲律宾归侨蔡韻玫六十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想尽方法从境外引进了十几粒亩产千斤的新型水稻品种“科情三号”,当时国内水稻亩产最高只有四百来斤,经驯化成功后,在华东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对我国粮食产量大面积提高的贡献极大。“文革”期间,蔡韻玫却被冠以“里通外国和台湾”分子,其在香港和在祖国大陆的家均遭到冲砸和查封。

       截至“文革”前,引种场共引进木本的粮、油、果、药、香、蔬、花等优良植物品种280多个。

       除了帮助引种,许多侨胞还捐款捐物,支持引种事业的发展。有的捐款为引种场盖玻璃温室,有的捐赠拖拉机、照相机、切片机、电冰箱与仪器设备,有的赠送植物标本资料。

       正当引种场初创成果准备大发展的时候,一场“十年浩劫”把引种场彻底砸烂了。


时代发展 引种园顺势而兴

       粉碎“四人帮”后,厦门市委拨乱反正,于1981年10月专门召开为华侨引种场落实政策大会,充分肯定了引种场的历史贡献,引种场获得了新生。

       邱景华担任场长后,积极联系海外侨胞引种,经常奔忙于侨联与引种场之间,在他的带领下,引种场很快收回三幢楼房和大部分土地,而且新建一些科研设施。

       颜西岳主席多次带领海内外侨胞到引种场参观支持。柯朝阳、陈大栋和李来荣多次给引种场以关心支持,特别是柯朝阳,年过九十,每次从新加坡、香港回到厦门,都要带一些珍贵种子、苗木给引种场,察看苗木生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解决引种联络和经费困难,在市侨联的支持下,李芳洲副场长赴香港探亲,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动员侨胞继续支持引种工作。当时在香港的叶天枢、林怀仁、陈大栋、李启东、陈影鹤、周才喜等十几名老朋友,共同捐资近3万港元,支持引种场重建。

       侨联执委、顾问陈清江于1984年通过印尼朋友沈福才,赠送一部三菱牌工具车给引种场。荷兰籍华人林喜泰随身带来30多种荷兰种苗,澳大利亚华侨洪声容引来多种果树种子和果树文献资料,柯雪琦、庄云潮等归侨协助引进各种各样的优良种子。仅1981年一年,引种场就引进植物七大类117个品种。

       1984年,引种场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分出,单独立户,更名为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中央、省侨界领导黄军军、黄登保、郭瑞人、陈希仲、陈仰曾等都曾到引种园视察与关心。这时引种园已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且有所发展。

       1985年,引种园还与周才喜开办的香港缤纷园艺公司合作创办“厦门侨缤园艺公司”,主要从国际上引进珍贵花卉品种,经引种园大量繁殖后,为国家出口创汇。

       1987年,引种园承建国家级“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厦门部分)”,这一基地在全国只有两个,另一个在北京,并于1992年顺利通过国家计委验收后正式运营。国家检疫基地的任务主要是对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进行病虫的检疫检验、消毒或脱毒处理,隔离试种等。隔离检疫基地不仅为本园植物引种提供隔离检疫工作,同时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种苗公司等多家单位提供隔离检疫和试种观察,为我国南方种质资源科学安全引种,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此,华侨引种事业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为了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华侨众多、交通方便的优势,不断疏通和开拓引种渠道,1987年成立了“厦门华侨植物引种联络会”,会员单位有厦门海关、市外事办、市台办、市二办、市中旅、市动植检、市旅游局、市侨联、市侨办等涉外单位。引种联络会为进一步有计划、有目的、多渠道地开展引种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广大侨胞提供了一个献计献策的交流平台。

       引种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许多优良品种经过成功驯化,被推广到工农业生产中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2000年以后,世界各国对种质资源的交换愈加严格,同时对境外引种的程序规范、隔离检疫要求等方面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各国珍稀植物资源的引种异常艰难。但是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依然心系引种园,从直接协助引种转变成为引种园科学规范引种提供帮助,有的提供其它国家的植物资源咨询,有的购买书籍赠送给引种园图书馆,有的把非英语国家的论文翻译成中文,有的帮忙联系当地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园区的热带、亚热带果树资源成为了国家级林业种质资源库福建省子平台之一,引种园成为了中国植物园联盟(CUBG)和国际植物园联盟(BGCI)的成员单位。

       2011年10月厦门市政府下文,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并入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掀开了新的篇章。

03-2.jpg1992年,国家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厦门部分)通过国家计委验收


厦门独有的华侨植物引种文化亟待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在华侨等特殊群体的帮助下,引种园在历史上成功引种保存超过4000多种境外植物,向社会成功推广数百种经济植物。而今,这座凝聚众多侨界人士心血的引种园已蜕变成集引种驯化、隔离检疫、迁地保护和推广开发利用研究等功能于一身的科研机构。

       为弘扬侨胞的爱国、爱乡精神,引种园于2004年创办了“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创园史馆”,把爱国侨胞的赤诚和功绩全记录在园中的满目青翠之中。

       厦门独有的华侨植物引种文化是亟需引起重视的特色华侨文化之一,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侨海史料亟需抢救性挖掘。有关人士正在呼吁:以厦门华侨引种园史料为主体,在鼓浪屿建立一个“华侨植物引种文化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种园副主任、致公党党员明艳林研究员希望能系统研究华侨华人植物引种史,搜集整理新中国华侨华人引种报国的相关事迹。目前他们已经和华侨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张行博士等相关专家一起,在中国侨联等课题资助下,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不要让这段光荣的历史被时间埋没。


参考书目:

《纪念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建园60周年》作者:童庆宣、明艳林、康龙泉;

《国门内外》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资料集;

《以“华侨”命名的地方——亚热带引种园》《鹭风报》1228期,2015年;

《中国梦·桑梓情 侨与厦门的故事》厦门市侨联编 2018年。


下载鹭风报1529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