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对中国无限的大孝 对故乡无限的大爱 ——记陈剑敦先生

发布时间:2021/07/23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7516鹭风报1522期03版 人物

       陈剑敦(1917-2008),翔安区马巷镇山亭店顶村人。因家贫未受学校教育,14岁失去双亲,17岁苦渡新加坡、印尼等地谋生。艰苦创业,经营有方,成为行业精英,对侨居国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有所贡献。对家乡建设、行慈奉善不遗余力。曾任新加坡同安会馆产业信托委员、副主席、名誉主席。

03-1.jpg

为逃壮丁“下南洋”

       陈剑敦1917年出生于同安马巷山亭村(今属翔安区),祖上世代务农兼讨小海为生。家里常常是三餐不济,只能吃番薯渣(番薯磨粉卖掉后剩的渣)度日。8岁时随父亲到了厦门,做了童工。14岁时,父母因没钱治病相继去世,他就这样成了孤儿,四处流浪。不幸的童年,没能进学堂读书,这成了陈剑敦一生的痛,也令他发愤图强,成功后格外重视教育。

       17岁时,为逃抓壮丁,陈剑敦一逃就逃到了南洋。那时去南洋不要任何手续,只要有一张船票就行。当时他身上只有两块钱,仅够买张单程船票到新加坡。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剑敦十分感慨:连猪都不如,整条船像沙丁鱼罐头似的,挤满“下南洋”的人。

       陈剑敦先到了新加坡,语言不通,什么都不懂,几个月都找不到工作。1936年辗转去了印尼,又是四处寻找工作。后来落脚在苏门答腊岛,寄住在闽南同乡会的小会所,吃、住不用钱。慢慢地,人们看他很老实,就给了他一份只管吃、不付工钱的伙夫(厨师)工作,煮饭、担水,反正是什么能做就做什么。陈剑敦当时只有一个念头:通过工作多学习当地语言,多结交朋友。他后来还当过码头工人,干过杂货铺的伙计等多种工作。

       在杂货铺当伙计时,陈剑敦遇到了“生活公司”经理李吉成,一听口音,是同安腔,老乡啊。李吉成是厦门大学毕业的,陈剑敦觉得这就是“状元郎”呀,心生崇拜之情。两人聊得投机,成了好朋友。

       陈剑敦觉得伙计这行当再干也没啥意思,想换个工作,李吉成引荐他进入生活公司,当上推销员并负责收帐。这是个苦差事,每次出差要3个月,一年出去四趟,别人都不愿干,但他借机跑遍印尼苏南省,结交了三教九流的朋友,为今后事业的拓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我没有文化,也没有钱,只能靠朋友,这是个结交朋友的好机会”。

       当时,颜西岳也在生活公司,担任财务经理,他和李吉成是公司的实际管理人。陈剑敦后来开办泰利公司时,还特邀李吉成合作,由他全权管理公司财务。

       李吉成比陈剑敦大十一二岁,发展在先,时常教导、提醒陈剑敦做人的道理与处世的方法。两人由乡音结下乡缘,又发展出超过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帮助流亡海外的左翼文人

       陈剑敦在印尼时,结识了一批流亡海外的左翼知识分子,如夏衍(著名作家)、高云览(《小城春秋》的作者)、洪丝丝(作家、老报人)、胡愈之(后为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张楚琨(老报人,后为厦门市副市长、全国侨联副主席)、陈夏苏(后为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白碧云等,还因橡胶业务与李光前、陈六使等侨社贤达往来密切。当年在陈嘉庚领导的南侨筹赈会任秘书的张逸民,在陈嘉庚回国后,被陈剑敦请来做了他的文书,兼教他中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剑敦被日本宪兵监视起来,希望从他身上探得这些左翼人士的踪影,以及当时避难印尼的陈嘉庚的踪迹,但都没有得逞。日本投降后,在印尼滞留了一批文人,陈剑敦曾经安排他们到华校教书。当时驻印尼的国民党大使向荷兰殖民当局说这批人是进步人士,要么驱逐出境,要么解送到台湾。陈剑敦向荷兰人保证,这批人真的只是普通华文教师,要真不欢迎他们,就让他们自行离开好了。陈剑敦是资本家,每月都帮荷兰政府交很多外汇,荷兰当局相信了他的保证。

       台湾当局没有善罢甘休,想在新加坡设局抓捕。陈剑敦就安排他们住在华侨家里,不住酒店,一直等到有自己人的船才送他们上船。这批文人安全回到了广东,其中陈夏苏一回国就当上了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他说“我这条命是陈剑敦救的”。其实,当时陈剑敦真的以为他们是穷教员,也只知道陈夏苏将学校办得很好,他只是凭自己的良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好像他后来又救了张楚琨、高云览。

       陈剑敦还鼓励需要回国的人,义务帮他们汇款或回国。中国国务院了解陈剑敦的爱国之情,1973年陈剑敦带着儿子悄悄地回北京看病,周恩来总理特地派胡愈之来看望,还安排医生治疗。


以信记公司之名捐建大使馆

       陈剑敦做生意颇有天分,常能危中见机,加之他讲信用,重承诺,生意伙伴都愿意找他合作,连银行都主动借钱给他。有时他会大笑地说自己“我这一世人,是钱在找我,而不是我在找钱。”

       日本投降后,陈剑敦创办了信记公司,主要做橡胶加工。1950年,中国、印尼建交时,首任大使王任叔抵达印尼后,来不及安排大使馆。彼时,陈剑敦、颜西岳在印尼经营信记橡胶公司,便以信记公司的名义,集资购置了华侨翁福林名下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宅院,作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馆舍。

       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国军舰封锁了中国的海上通路。信记公司从印尼采购物资运到中国,走的是越南“胡志明小道”。做这事,要有勇有谋才行,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地支持着祖国。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剑敦的生意发展迅速,成立了远洋船务公司,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新公司,取名为“AFRO-ASIA SHIPPING CO.”,即亚非船务公司。这名字是陈剑敦与朱成共同所起,意义在于纪念万隆会议,其强烈的爱国心可见一斑。


“赚了钱应该支持印尼人民”

  二战后初期(40年代中期),印尼民族独立军队领导人苏加诺(后为印尼总统)被荷兰殖民当局者关押,独立军3个月没发军饷,照此下去,军队将随时溃散。当时军中一位朋友找到陈剑敦,请他帮忙。陈剑敦与颜西岳、黄洁、张振华、许崇德等5位信记公司的核心股东协商后认为,“我们空手到了印尼,赚了钱应该支持印尼人民”,但考虑到公司股东和工人很多,虽然愿意帮也生怕连累其他人,就偷偷地给了100多万新加坡叻币的经费支持,这笔钱对于独立军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印尼独立后,政府要还钱给他们,并问有什么要求,陈剑敦谢绝了。后来哈达副总统签发了一封编号为印尼总统府第002号的道谢信送抵公司,感谢他们为印尼独立所做出的贡献。

       印尼独立后,苏加诺总统要为新建立的国家建造清真寺、英雄纪念碑等大型建筑,但国家没有外汇,政府就委托陈剑敦帮忙。陈剑敦的公司信誉好,英国、美国愿意和他们做生意。印尼政府在国内收集了印尼土特产,通过陈剑敦的公司卖出,所赚取的外汇再根据印尼政府的指定购买物资,陈剑敦只赚取一点手续费。

       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也使陈剑敦的公司平稳平安地运行,在几次排华事件中没受到影响,他甚至利用这个优势,帮助了很多华侨。


“我的钱你们都带回去”

  由于多次帮助印尼进步报馆的记者阿单马力克(后任印尼副总统、外交部长)出入印尼、新加坡,陈剑敦被当局认为是左派人士;加之他结交一群华侨进步人士,常义务帮助一些华侨汇款或回国,引起当局不满。在这种境况下,这些华侨进步人士要回国时,邀请陈剑敦也一起回去。

  陈剑敦虽思乡心切,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下来。他认为,朋友们都是知识分子,回国后可以参加祖国建设;而自己没有文化,回去后只会给国家添负担。况且贫穷苦难,他还可以承受,但他的孩子们肯定受不了。“我不回去,不是我不爱国,我的钱你们都带回去,只要是对祖国、对厦门有益的事,你们就替做主,不必通知我!”就这样,陈剑敦把他从1935-1953年所赚的钱让颜西岳全带了回来,自己只留了2万元养家。

  至于这钱怎么用的,他只知道一部分用于投资广东华侨投资公司(该公司后来被国家收购,返的本金也都用在厦门做公益),剩余的都用在家乡的公益事业上。这其中包括捐资1万元给华侨博物院;捐建华侨大厦、华侨中学等。其中一段时间族亲们还可以每月到侨联领生活补助。

       陈剑敦不吝钱财,只要家乡有需要,提出要求,他都慷慨相助。围海造田、引水灌溉、修路筑桥、修建学校……直到现在,家乡山亭村的乡亲还从他早年投资的公益事业中受益匪浅。

       在厦门南普陀寺藏经阁里,有3尊石雕佛祖头像,是陈剑敦捐赠的。他喜爱祖国文物,这3尊佛祖头像是早年收藏,供奉在新加坡家里佛堂。但他认为放在寺庙更适合,更能发挥文物的作用,就自付运费,从新加坡运到了厦门。1960年代,他还从新加坡运出了大量米面油糖和布料,分送给国内的亲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人感动。

       陈剑敦说过,正统的学校教育没有教人如何分辨奉承和真诚,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技巧,而他自己即使事业有成,社会地位崇高,仍脚踏实地和关心别人,这就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教育。


一生豁达开朗生活丰富

       陈剑敦发现印尼很多华人虽然很有钱,但大多忙于赚钱,把孩子交给印尼保姆来带,结果是下一代全部被印尼人同化了。他说自己没上学,又在印尼生活了一些年,已经变得“不东不西”了,不能让孩子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忘了,所以到了1945年,女儿出生的时候,他把家搬到了新加坡华侨聚集的地方。女儿从小读的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英华学校,会讲中文、闽南语。

       上世纪50年代时,陈剑敦有英国国籍,后来是马来籍,到了60年代时是新加坡公民,70年代中期是香港永久居民。80年代末期到了澳洲生活,澳洲海关的工作人员说,既然你喜欢澳洲,为什么不跟我们一样呢?就这样,他加入澳洲籍。入澳洲籍要求懂英语,他自嘲“老头子了,还要上英文补习课,足足上了10个星期的‘幼儿园’”。

       一生豁达开朗的陈剑敦就是这样,似乎随遇而安,但又有自己的原则。他勤奋好学,中文、闽南话、印尼语、英语等都会听、讲、看、写(英语不会写),尤以印尼语见长。一般到印尼谋生的华侨,能与印尼人讲些日常用语便觉足够,但陈剑敦能与印尼人做生意,能与海关打交道,与官员谈合作,这不经过长期用心学习积累是做不到的。他还练就一手好书法,重要的信件,都用毛笔认真书写,竖排行楷,显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令人惊叹不已。单看这一手好字和好文章,谁也想不到他竟然没上过学。

       2008年11月15日,陈剑敦在香港逝世,走完了他91年坎坷、精彩的人生道路。

       2009年12月20日,陈剑敦夫人黄绿荷率子女陈精毅、陈毓群、陈振奋、陈慈萱、陈慈平专程回到厦门,在厦门市侨联的主持下举行了《怀念陈剑敦先生》纪念册赠送仪式。该书收集整理出30多位人士的纪念性文章,展示了陈剑敦先生赤子情深、待人诚信、谦和自重、精彩纷呈的人生写照。


参考书目

1.《写不完的“华侨”“华人”人生——记华侨博物院捐款人陈剑敦老先生》青云 莫贰 太原

2.《怀念陈剑敦先生》纪念册



下载鹭风报1522期03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