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林巧稚

发布时间:2021/07/16作者:黄佳畅整理来源:点击量:6756鹭风报1521期06版 人物

       林巧稚(1901-1983),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就读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

       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06-1.jpg

在鼓浪屿的涛声中成长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良英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

       林良英曾是厦门郊外的农民,尚未成年便跟着父亲远走南洋。在新加坡,父亲外出做苦工,他进了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后来,林良英回到了厦门,与当地姑娘何晋成了亲。鼓浪屿这片“万国公地”需要懂外语的当地人,林良英和妻子在鼓浪屿定居下来后,靠翻译和教书维持生计。

      林巧稚5岁时,何晋因患妇科肿瘤病故。对这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女儿,父亲有一份格外的疼爱。他把巧稚当男孩子一样养育,希望她有教养,有出息。父亲经常带着巧稚去海边玩耍,漫步在海边,父亲有时会给巧稚讲《圣经》故事和圣徒的传说,也讲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事情。14岁时,林巧稚在岛上的教堂受洗。

       鼓浪屿的东边是升旗山。升旗山下,坐落着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林巧稚在这所学校从小学读到高中,度过了10年的光阴。当时,大姐、二姐都已出嫁,巧稚成了家里的长女。平日里放学后,还要回家做家务,帮继母照顾弟弟妹妹。她十分懂事,学习勤勉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且对生物尤为兴趣。后来,她曾对人谈起,她之所以喜欢医学,和当初喜欢生物有很大关系。

       起初,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因为老师格外喜爱这个看上去腼腆缄默,却为人热情、明朗率直的女生,她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前半年,受邀成为了该校的兼职老师。她先只是在教导处帮忙,做一些教务方面的杂事;半年后,就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和工作表现被学校续聘,成为学校初中年级的英语老师。

       经历过亲人去世的痛苦,林巧稚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虽然一毕业就留校教书,这让许多人羡慕,但她真正的愿望是继续求学,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思想还有些保守和传统的年代,很多人都认为做医生应该是男人的事情,而女生应该更多的是做护士之类的工作。不信邪的林巧稚选择了医学,她志愿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刚好那一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历经层层考试选拔,林巧稚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校方认可。就这样,在19岁那一年,她踏上了从厦门开往北京的列车。


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到了协和之后,林巧稚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天资聪颖的她就已经崭露头角,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在读完本科之后,她转而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博士。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当年,她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林巧稚毅然选择了当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医疗水平之下,1931年,在而立之年,林巧稚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的总住院医生。同时,她还被聘任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的助教。

       此后,林巧稚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做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也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林巧稚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1965年,年过花甲的林巧稚,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为世界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对待工作,林巧稚有着一颗热情似火的心。除了医疗、研学等,她还经常出国访问交流,为工作积累更丰富、多元的经验,为世界医学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3年,林巧稚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59年,林巧稚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获得多项荣誉,却仍保持低调谦逊,奋战在工作一线,为更多的人带去希望。

       1972年,林巧稚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她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她对工作的热情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而是将自己燃烧到了最后一刻。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而在她死后,后人也遵循她的遗嘱,将其骨灰抛在福建的海滩上。出去半生,林巧稚也算是终于回家了。

       这一位伟大的女性,虽然接生过很多孩子,却一直膝下无子,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这种伟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真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虽无儿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10月1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第二组中的医学家即为林巧稚。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及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纪实文学《林巧稚传》。中国和平出版社及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分别出版了《林巧稚》。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参考书目:《光明日报》2019年9月18日;《林巧稚传》张清平著 团结出版社 2017年。


下载鹭风报1521期06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