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杰出战将击敌军 治国干臣促发展——梁灵光

发布时间:2021/07/02作者:黄佳畅整理来源:点击量:13908鹭风报1519期06版 人物

    梁灵光(1916-2006),原名梁涵光,曾用名梁建屏,福建永春人,马来西亚归侨。少年时因在上海参加抗日活动,被迫流亡马来亚,在海外继续为抗日救国奔走鼓呼。全面抗战开始后,投笔从戎,辗转到苏北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因智勇双全被称为“儒将”。解放战争中,又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厦门市长、市委书记,福建省副省长,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广东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06-1.jpg

永春出生 上海求学追随中共

       1916年11月3日,梁灵光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春蓬壶镇鳌顶村(现为吾峰镇吾顶村)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梁绳基是清末秀才,又是福建法政学堂毕业生,极重视子女教育。梁灵光4岁就进入本村小学,后又到泉州读初小、高小。

       1928年夏天,梁灵光随大哥梁披云前往上海,考入上海立达学园初中部。立达学园拥有民主、自由、开放的校风,梁灵光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

       1931年,梁灵光初中毕业后,回到厦门。当时,他准备赴日本留学,为此入台湾人在厦门办的旭瀛书院学习日语。九·一八事变发生,梁灵光和同学们愤然退学。

       1932年,梁灵光重返上海,到立达学园读高中。1934年,梁灵光与中共上海江湾区委领导人建立联系,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生读书会,在学校内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后因被发现有“通共”记录,失去跻身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返回厦门。


厦门办刊 以笔为剑宣传抗日

       在厦门,梁灵光担任了《平话》杂志编辑,负责时事短评、专论、杂文、文艺等四五个专栏。他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抗日,从1935年5月至9月,撰写了时事短评、专论、杂文、散文等长短文章几十篇,以尖锐的笔触、相对隐晦的形式,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特别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力宣传抗日救国。

       1935年11月,梁灵光撰写了一篇《关于华北问题》的短评,揭露日军侵华野心,批评国民党政府投降妥协政策,号召国人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这篇檄文引起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的强烈抗议,《平话》杂志社被查封,梁灵光紧急避往鼓浪屿英租界,躲过一劫。


再赴上海 加入“抗青”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初,梁灵光再赴上海,其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投身抗日救国学生运动。梁灵光又作为上海大专院校学生请愿团团员,历尽艰辛,前往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剿共、共同对日。

       梁灵光一直在寻找中共党组织,但当时上海地下党受到严重破坏,幸存者各自分散活动。一些共产党人组织了上海抗日青年团(简称“抗青”)。梁灵光经人介绍,加入了暨南大学抗日青年团。在一次秘密会议上,与同是暨南大学抗日青年团的朱含章相识,后来成为终身伴侣。

       梁灵光在带领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活动时,身份暴露。他想去延安,但通往陕北苏区的秘密交通已被切断,他投奔革命圣地的愿望落空了。


南洋执教  传播革命成立“三会”

       此时,梁家在上海的企业破产,梁灵光在哥哥梁披云的帮助下,谋得马来亚吉隆坡侨办华文学校教职。临走前,他得到上海抗日青年团的指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在特殊战场为祖国抗击外寇出力。

       在异邦学校,梁灵光不曾忘却自己的使命,他抓住每一次授课的宝贵时间,向学生们介绍国际时事和祖国形势,揭露日军侵华暴行,还引导学生们阅读进步读物,使学生们了解祖国,懂得抵御外侮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在教师和学生中,团结和争取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革命积极分子,先后成立了雪兰莪邦反帝大同盟、雪兰莪华侨抗日救国会、雪兰莪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这三个抗日组织(简称“三会”)的主席。在教书、参与领导雪兰莪抗日救国活动的同时,梁灵光还撰写了不少抗日时评,刊于新加坡《星洲日报》上,宣传抗日救国。


回国参战  驱逐日寇解放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得知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远在南洋的梁灵光立即决定回国参战,与之同行的是吉隆坡华侨小学校长郑枢俊。   

       回到上海后,梁灵光到敌后开展抗日救国工作。1938年5月,徐州失守,苏北成为敌后。梁灵光与郑枢俊等都认为,此时地方上动荡不安,国民党对下面的控制相对削弱,若能因势利导,是发展抗日地方武装的有利时机。

       梁灵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先是成立政工队,后又改编队伍,组织进步产业工人参战,说服厂家和开明地主、乡绅捐助钱粮,最后组建成为一个中队。这支部队在梁灵光的指挥下,执行机动游击战略,经常出动袭扰小股的日伪军,分化瓦解伪军,打击滋扰地方的土匪,团结友军共同抗日。

       1940年,梁灵光与新四军挺进纵队政委叶飞见面。叶飞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菲律宾,母亲是菲律宾人,后来成为了开国上将。有着相似经历的闽南老乡,因着相同的志向,相见恨晚。梁灵光决定率部加入新四军。随即,他参加了著名的郭村保卫战和苏北整编。之后,随部东进,打垮了前来拦截的国民党顽固派部队,进入黄桥地区。1940年梁灵光出任如皋县县长。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梁灵光又领导了多次抗日斗争,给予敌人迎头痛击。在反“清乡”斗争中,也取得不俗战绩。

       1945年,日本投降,梁灵光率部立即南下,配合苏中军区主力部队作战,歼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出任新组建的中共苏皖边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常委,后又兼任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副专员。

       解放战争打响后,梁灵光先后担任新四军华中九分区司令员兼专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参谋长兼军党委常委。

       梁灵光身经百战,但机警过人的他身上无一处负伤,堪称奇迹。


返厦从政  发展经济修筑海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梁灵光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市委书记,后调任福建省工业厅厅长兼省财委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工交部部长。

       解甲从政,当市长,回到阔别多年的厦门工作,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梁灵光感到惊奇,人才济济,为什么偏偏挑上自己?原来,是不久前南洋著名侨领陈嘉庚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时候,向中央领导提议,说厦门海外华侨众多,又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在海外影响很大,希望派一个能干的闽南人到那里当市长。中央很尊重陈嘉庚先生的意见,并征求福建省委意见。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兼福建省政府副主席叶飞向省委推荐了梁灵光。

       当年的厦门,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几乎没有农业、工商业基础薄弱、交通只靠海运,而且盘踞金门的国民党军用炮火封锁港口、海上交通中断、进出口贸易急剧减少。梁灵光到任后,斩钉截铁地说:“只有一条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打破封锁,复工复业,尽快改变这种困难局面。”

       厦门市政府想出三个锦囊妙计:一是疏通侨汇,利用厦门旅外华侨众多,归侨、侨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的优势争取更多侨汇;二是开辟航运,邀请工商界知名人士和进出口商代表共商对策,逐步恢复航运,增辟了通往汕头等地的航线,一些外籍轮船也加入了往返厦门、香港的货运行列;三是扩大物流,通过贸易公司向上海、广州和福建各地输出土特产,从海外和内地购进工业原料、生活必需品,还举行了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这些措施,大大开拓了市场,对发展工商业、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功不可没。

       厦门岛孤悬海上,在军事、民生等方面都是很大的掣肘。梁灵光结合陈嘉庚先生的想法,经过专业论证、实地勘探后,在厦门岛的高崎和大陆的集美之间,“抛石为堤”,屡经磨难,筑成一条高集海堤(又称“厦门海堤”)。它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孤岛交通阻隔的状况,适应海防斗争的需要,而且大大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发展。


奔赴广东  大胆创新鞠躬尽瘁

       1956年3月后,梁灵光任福建省副省长、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主持省政府常务工作,并兼任省计委、物委、编委及省支前委主任。

      “文革”期间,梁灵光受到冲击。1975年初恢复工作,任福建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调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0年11月,梁灵光调广东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3年3月任省委书记、省长,并兼任暨南大学校长。1985年7月,任广东省顾委主任,兼任香港中旅集团第一任董事长。

       梁灵光到广东工作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他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调整国民经济,减少流通环节,放开市场,改革外贸体制,狠抓市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在广州市的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梁灵光是全国人大第二、五、六届代表,第七届常委、华侨委员会副主任,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关心华侨工作,多次出访美、日、东南亚、欧洲及南美各国,与当地华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侨务工作的开展。

       离休之后,梁灵光继续任福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董事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还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做到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鞠躬尽瘁。


豪杰兄弟 文武双全同为家国

        梁灵光的大哥梁披云(1907-2010)年长他9岁,父亲早逝,梁披云长兄如父。尽管他们人生路不尽相同,但都选择了一生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为己任。

       梁披云,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侨领。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全国侨联顾问,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厦门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职业大学首任董事长兼校长。梁披云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和家乡的教育、慈善公益事业,他70多年坚持在海内外办学,担任过六任中学和大学校长,为了抗日救国被通缉、遭暗杀、坐过牢,被驱逐出境;梁灵光是革命战争时期沙场上的儒将,屡建奇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闯将,政绩斐然。兄弟俩被誉为“梁氏双豪杰”。

       梁披云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在诗词、书法等方面造诣高,享誉海内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2007年元旦,已是百岁老人的梁披云再度提笔,欣然为《鹭风报》题写报头。

       梁氏家族不仅出了“双豪杰”,后人也颇为出色。其中,梁仲虬承继了父亲梁披云的事业。他于1931年出生于厦门,1977年移居澳门开始经商。上世纪80年代就跟随父亲参加侨联工作,十分关注澳门、福建的教育事业。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至九届中国侨联顾问、澳门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第十届至十一届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耄耋之年仍担任集美大学常务校董、泉州黎明大学副董事长。


参考书目:

《共和国归侨》刘琳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20年;

《归侨省长梁灵光》黄方生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下载鹭风报1519期06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