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缅华抗战老战士、教书匠、老报人 ——陈尊法

发布时间:2021/04/16作者:晨阳来源:点击量:5846鹭风报1508期04版 人物

       陈尊法,原名陈春法,曾名陈存华,笔名沙云、陈樽,厦门禾山坑园村人,1922年4月28日出生于缅甸勃生直甲镇;1941年加入中共侨党。18岁开始从事缅华华文教育。1962年,在缅甸仰光《人民报》《中华商报》任记者、编辑,宣传新中国及中缅胞波友谊。1971年回国,安排在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调任记者、编辑,1988年11月离休。


参加缅华战工队 投身抗日救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的抗日烽火燃烧到缅华社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彼时的陈尊法从直甲镇新民小学毕业,至勃生华侨中学读初中。他组织“读书会”,阅读许多新书、杂志,加入进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学校,与同学们组织“学联”,开展为祖国抗日募捐活动,如上街卖花筹款等等。校长敌视学生搞抗日救亡活动,学生们公开四处张贴标语,对抗校长。结果到学期末,陈尊法第一个被开除,由父亲陈志道领回家。

       陈志道在直甲镇的新民小学任校长,就让陈尊法去那里代课执教。1941年,陈尊法不愿接受家里安排的婚事,只身到仰光,在只荷坦街92号的仰华公学找到教职。他教中年级国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仰华公学是中共侨党地下活动据点,当时主要是组织工人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谋取正当权益和福利,指导罢工,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陈尊法在仰华公学就像找到了光明的来源,他年轻的心澎湃起来,每一天都过得热忱充实。

       陈尊法空闲时间勤奋自学,常至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还帮忙做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与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32条街租了一间套房作美术画室,每周日全天学画,画家张子明当老师,给他们讲解绘画基本常识。

       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仰华公学派张子明、陈尊法为代表出席了“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会后由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陈尊法到街上张贴。12月23日午间,日机空袭,仰光一片狼藉,战争血幕正式揭开了。1942年1月,缅华战时服务团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当时,陈尊法还经常参加张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活动。

       1942年4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曼德勒云南会馆,三名队友当场牺牲。因此,组织上决定撤离北上,战工队中年龄比较小的蔡时敏、王一芒、王汉斌与陈尊法,由吴学诚带队撤往国内,准备到延安学习。于是,陈尊法与战友们沿着滇缅公路来到了昆明。

04-1.jpg后排左二为陈尊法


回闽执教完婚 复员重返缅甸

       至昆明,陈尊法住在圆通巷,等待安排去延安。一天,陈尊法和蔡时敏上街,在路边吃了一碗酒糟,翌日发高烧,迷迷糊糊,吴学诚叫辆黄包车送他到昆华医院,诊断为恶性疟疾,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一个月。

       病愈后,同伴均已离开昆明,陈尊法除身上穿着的衣服外,一无所有。他拖着疲乏的双腿,趔趄到医院门口,蹲着观望来往人群中是否有相识者。恰逢陈尊法的小学老师李沧浪路过,他是福建安溪人,正好要押着十几部载有轮胎等战时物资的车回福建,于是陈尊法随李老师回到安溪蓬莱乡魁美竹脚村。

  经李老师介绍,陈尊法去安溪的东溪小学任教。在安溪,陈尊法流动执教过金谷的东溪中心小学、乌涂、龙地中心小学。经战工队战友王一芒介绍及吴学诚、胡镜冰(胡冰)夫妇赞同,陈尊法与厦门高浦村的郑葆真有了书信往来。1945年7月21日,两人在《闽南日报》上登启事完婚。

       陈尊法婚后回到高浦村,在高浦小学代课,后在香港基督教徒康怜悯办的厦门私立雅化小学当教务主任。一年后,到公立的江头中心小学当教务主任,又到曾厝垵中心小学任教。

       1945年日本投降,联合国救济总署在厦门处理为躲避战乱离开居住国,战后想再回原居住国的难侨“复员”工作。救济总署设在大生里,有专门办理缅甸华侨复员工作的缅甸专员。一同回国的吴学诚因搞地下工作,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后惨遭杀害,陈尊法颇感有暴露的嫌疑,经与战友林鸿珠商量后,分别办理了复员手续。

       1947年5月,陈尊法告别妻儿,乘“丰庆”号轮返回缅甸,此时长子陈汀阳尚未满月。1948年12月,母子俩才乘“海利”号轮到缅甸,经辗转与他团聚。


缅甸南北执教 辗转报馆挥斥方遒

       1947年6月,陈尊法返回缅甸,住在勃生颍川堂堂伯家中。此时,林鸿珠邀他一起复办“职联会”(勃生华侨职工联合会)的夜校。办夜校旨在与亲国民党的勃生华侨中学、光亚小学争夺华校的生源,同时也为失学的华侨子弟和店员提供读书的机会。开办初期,学生只有20多人,没有课本,就从进步的报刊摘录文章,再刻钢版、油印发给学员学习,每晚上一个多小时课。陈尊法还组织学员野餐、联欢,活跃学员的文化生活。“职联会”夜校培养了许多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学生,后来周总理访缅甸时的缅文翻译刘秀英就是其中一位。

       在勃生,广东人的贫穷子弟没书读的多,陈尊法与同事们决定办夜校,义务教孩子们读书。广东人李若林是勃生光亚小学教务主任,倾向进步,他借教室给陈尊法办夜校。教师不够,找勃生华中的校友来义务教书。没有电灯,学生、教师一起捐钱买煤油汽灯上课。夜校8个班,学生最多时有300多人,至高小程度。

       1953年11月至1958年4月,受“教联”派遣,陈尊法至缅甸最南端的海滨城市丹老华侨公学(华侨中小学)任校长。

       在丹老,一家人住在学校礼堂旁。每年的春节来临,为缓解华侨阔别祖国的思乡念亲之情,陈尊法夫妻与老师们一起共同移植、排练“歌仔戏”,先后排练演出了《陈三五娘》《十五贯》《孔雀东南飞》《小女婿》等剧目。演出很受欢迎,当地华侨每每看后激动不已,游子的思乡之情得以释怀。

       1958年5月至1961年9月,服从“教联”派遣,至缅甸东北掸邦景栋华侨公学任校长。当时陈尊法化名陈存华。

       在景栋,住处是学校一座二层楼的木屋。一家7口人蜗居于二层约14平方米的房间里,它既是“窝”,也是“校长办公室”。每到风雨交加的雨季,屋顶、木板缝隙都会漏水、渗水,只得以面盆接水,或以塑料纸遮雨,大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状。

       条件简陋,但陈尊法干劲冲天。他既当校长又兼课,业余时间还教写“美术字”,办夜校。学校组织篮球队,经常与当地的侨团篮球队举行比赛;组织童子军,进行队列训练、拔河比赛等;组织乒乓球比赛等。

       缅甸掸邦地区每年有一次“摆莎”文艺演出比赛,1960年为了参加比赛,景栋华侨公学全校动员,从校长、老师到学生都积极排练。没有乐队伴奏,陈尊法到仰光买回小提琴、班卓琴、笛子,自己学弹“曼陀铃”,拉小提琴;没有服装,郑葆真与女教师们自己制作。经过反复演练、精雕细琢,景栋华侨公学一鸣惊人,荣获了“摆莎”文艺演出比赛的冠军。

       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陈尊法执教于仰光南洋中学,因反对取消贫穷子弟生学费免费制度,经组织调动,转至仰光爱国华文报刊《人民报》《中华商报》工作。

       在仰光,全家祖孙三代及女佣共12人,租住于17条177号3楼一间约20平米的大房间里。陈尊法非常敬仰鲁迅先生,他写字桌的正上方,悬挂着鲁迅叼着烟斗聚精会神思考的照片。陈尊法经常在仰光华文报刊发表杂文、新诗;《新仰光报》副刊百花诗社主办全缅青年新诗比赛,陈尊法以笔名“沙云”写了每段4行的新诗《我爱沙滩》参赛,荣获冠军。

       1967年“6·26”缅甸政府反华,杀害在“教联”开会手无寸铁的缅华教师。陈尊法为获取遇难名单,与其他报社记者穿着沙笼蹲在仰光南勃陀街的墙角观察。暴徒盘问:“你是缅甸人吗?”陈尊法沉着应答:“你看我是不是中国人?”暴徒见陈尊法一身缅甸装,讲一口纯正的缅语,摆摆手叫陈尊法快速离开。陈尊法获得遇难教师名单后,派年仅14岁的大妹陈匀前往大使馆送讯,大使馆奖励一条金项链被陈尊法退还。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了遇难者名单,并强烈谴责法西斯暴行。

04-2.jpg

回国进氨厂八年  报社笔耕至离休

       1971年,陈尊法谢绝了二叔陈福成愿承担去泰国谋生的所有费用的美意,自认“根”在中国,妻儿都回国了,他也要回中国。经中国驻缅大使馆的同意,他途经昆明回到了厦门,组织上安排陈尊法到新建的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

       在杏林内茂合成氨厂8年,陈尊法任劳任怨,平易近人,与干部职工打成一片,深得群众的好评。

       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组织上调陈尊法到厦门日报社工作。陈尊法周一一大早去上班,平日住在深田路的集体宿舍,周日才坐公交车回曾营家中。

       1980年正月初三,厦门缅甸归侨相约聚集在曾冠英老师工作的南普陀寺“团拜”,曾冠英、陈尊法与几位胞波共同发动组织起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这是全国侨界最早成立的归侨侨眷组织;陈尊法曾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拟《章程》、编撰出版会刊《鹭岛胞波》29期;每年二次聚会,逐笔书写寄通知的信封,举办活动的红布条美术字也是陈尊法亲笔书写。

       经组织上同意,1980年陈尊法积极参与筹备成立厦门致公党;协助缅甸华侨黄和尚、戴炎鼎、陈海山等落实侨房政策,讨回厦门房产权数起;协助王振耐、郭汉祥文革遗留冤假错案的平反;乐此不疲地为胞波译写缅文家书;义务为香港冯励冬《缅华百年史话》、洪双益《缅华千年史》、西安马越民《深挚的爱》、广州张新民《缅甸歌曲精选》审稿斧正;1985年,为厦门市侨办《鹭风报》义务编辑1年;为市侨联《厦门侨友》义务编发20期。陈尊法热心、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胞波们好评。

       陈尊法回国后,通过努力自学唐诗宋词,以规范的平仄规律赋词,著有《血泪痕》(与白尼合作)、《胞波风韵》《大金塔畅想》《伊洛瓦底战歌》(与战友合编)等。2014年2月以陈樽笔名赋词《声声慢·中秋博状元》荣获《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特等奖。

       陈尊法曾为厦门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厦门市侨联委员。曾荣获: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徽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纪念福建解放60周年,中共福建省委暨福建人民政府颁发的徽章;中国致公党建党80周年,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授予的“老党员奉献奖”牌;厦门市侨联颁发的《荣誉证书》及先进个人奖状;在厦门日报工作满30年颁发的徽章等。


下载鹭风报1508期04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