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为党为侨工作近一个世纪的菲律宾归侨

发布时间:2021/04/09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5822鹭风报1507期05版 人物

       曾淑萍,1928年出生,菲律宾归侨。年仅14岁便投身革命,参加地下党,为国内赴菲的抗日同志进行掩护,出色完成了革命工作。195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工作。1970年进入厦大外语系任教,1985年离休。离休后仍继续为厦门和海外牵线搭“侨”。

       曾任厦大侨联第一、二届主席,厦门市侨联第九届、第十届副主席。1982年荣获“全国归侨先进分子”称号,2000年获厦门市侨联“侨界模范”称号,2010年获颁“从事侨联工作三十年以上”证书。2005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05-1.jpg

菲律宾的小小抗日女战士

       性格决定命运,曾淑萍相信这句话。从小,她就和乖巧安静的姐姐们不一样,独立自主,爱说爱笑爱唱。这样的个性,让她十一二岁时便接触了进步人士,学生时代成为多年的“老班长”,回中国后,在中侨委、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工作……她都甘之如饴,创办厦大侨联后,她的好人缘更是令工作如虎添翼。

       曾淑萍的父亲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就从家乡福建晋江下南洋讨生活。小淑萍六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她很迟才得以上学,而且由于交不起学费,只好经常更换学校,但她却像棵特立独行的小草,自在阳光地成长。

       小淑萍书读得好,爱唱歌,抢着干活,老师同学们都喜欢她。小学还没毕业,因为班上有位同学的叔叔参加了进步组织,淑萍时常“一起玩”,也跟着学会了唱进步歌曲,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

       “那个时候,我看巴金的《家》《春》《秋》,似懂非懂,但深受感动;我唱《铁蹄下的歌女》,几乎落泪;我到街头去募捐,为了买飞机支援抗战,成绩很好,得到表扬”。就是这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小小的抗日女战士逐渐成长起来。

       曾淑萍同进步同学、进步组织接触,参加抗日进步活动。“当时才14岁,可以说是一名基本群众。组织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组织叫我到哪儿,我就到哪儿”。1944年6月,曾淑萍光荣地加入了菲律宾共产党。

       菲律宾光复后,华文学校开始复办。组织上从工作的需要出发,要求曾淑萍继续读书。在组织的安排下,1946年她进了华侨中学,一边学习,一边做党的统战、群众工作。

       1950年高中毕业后,曾淑萍考入菲律宾的马波亚(Mapua)理工学院读化学化工专业。这所学院所有的课程都是用英文教学,这对英文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大学期间,曾淑萍一边读书一边在小学里教书。继续联系群众,宣传进步思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新气象、新事物。组织青年进行小组活动,如举办读书会、给他们讲解形势等。参加这些活动的许多人,后来在菲律宾当地华侨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回到中国为侨服务 

       曾淑萍是在菲律宾读完大学,1958年才回到中国,那年30岁。“我很早就想回国,可是组织不批准啊”。曾淑萍16岁就加入了共产党,她服从组织安排,留在更需要她的地方。

       “同学们都叫我‘老班长’,因为我从初二到高三,一直都当班长。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确实‘老’,我比同班同学大了三四岁呢”,曾淑萍哈哈大笑。和同学们的亲密相处,与进步同学的并肩战斗,既是青春里宝贵的记忆,也是日后侨联工作的宝藏。

       一回到中国,曾淑萍就到了北京,中侨委“抢”到了她。3年之后,中侨委要在福建创办华侨大学,曾淑萍二话没说,拖家带口来到福建。搞基建时,搬砖扛木头,样样抢先。开课时,因为缺外语教师,英文功底较好的曾淑萍就教起了英语课。

       1960年曾淑萍结了婚,爱人原在中侨委国内司工作,一起到了华侨大学。他是上海暨南大学英文专业科班出身,缅甸归侨,南下干部。1965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曾淑萍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还要照顾婆婆和残疾的小姑子,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她没有因为丈夫的去世而影响工作。课,照常上;工作,照样做。

       由于院系调整,曾淑萍所在的华侨大学英语系并入了厦门大学。1970年,曾淑萍成为了厦大教师。

       十年浩劫结束后,共和国久冻复苏,曾淑萍的人生在年届五旬时翻开了新的篇章。

       1977年,曾淑萍离开菲律宾已经20年了,老母亲都快90岁了,母女间思念的泪水几乎流干。她小心翼翼地向学校提出“我可不可以回菲律宾去看看亲人?”在层层审批之后,曾淑萍终于回到了生她养她、既熟悉又陌生的菲律宾。亲情友情依旧,同学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问起她在文革中的遭遇,都很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给她重新接触侨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机会。从小就爱交朋友的曾淑萍和菲律宾的亲朋好友、同学知己逐渐恢复了联系。

       1978年,曾淑萍被推选为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去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侨代会,此后连续四届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

       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让人备受鼓舞,曾淑萍内心不断涌起想为华侨做些事的热情冲动。时任市侨联主席的颜西岳向曾淑萍建议:“厦大这么多归侨老师,你可以成立个侨联啊,厦门市侨联会支持你的。”当时的校领导谢白秋是马来西亚归侨,也是曾淑萍在华侨大学时老领导,对她很了解,非常支持成立厦大侨联。

       但现实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和重重困难,这没有难倒从困难中走过了大半生的曾淑萍。1981年,厦大侨联终于成立了。曾淑萍被选为厦大侨联主席。

       厦大侨联建立初期,由于资金紧张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海外侨友闻讯迅速团结起来主动为侨联进行募捐。


爱国爱校成为侨胞贴心人

       厦大侨联成立后,经常会有一些侨胞回厦大,却缺乏活动场所。曾淑萍和同事们就想建立个华侨活动基地。陈卿卿是低了曾淑萍两级的学妹,听说这事后,主动说“我的父亲曾经是厦大的体育系老师,我也想表示一点心意。”

       陈卿卿的父亲陈掌谔曾任厦门大学体育部主任。离开厦大后,不忘母校情谊,时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以后有机会,要为厦大做点贡献。陈卿卿以陈掌谔的名义捐出5万元外汇券给厦大侨联用于筹建华侨之家。

       庄中坚博士则是厦大“华侨之家”的另一位捐赠者,他与曾淑萍是侨中学院的同班同学。他的叔父庄材保曾是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的校长,又是菲律宾厦大校友会理事长,也是曾淑萍的中学化学老师。他对自己的学生曾淑萍一直疼爱有加,求学期间不仅帮她介绍家教解决生活问题,更是曾淑萍的精神导师。庄中坚听闻厦大侨联拟建“华侨之家”但缺少资金时,便爽快答应捐资外汇券5万元。

       在曾淑萍和厦大侨联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华侨活动基地——“华侨之家”于1984年10月落成并由厦大侨联对“华侨之家”进行自主管理,这也是全国高校最早的侨联基地。原全国侨联副主席萧岗在剪彩仪式上称赞说“建成‘华侨之家’是全国高校侨联中的一项创举”。

       有了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厦大侨联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举办活动,开展联络、联谊等都在“华侨之家”进行。后来,“华侨之家”还扮演起了招待所的角色,也会租给在厦大考试的学生,象征性地收些费用,而这些费用都成了厦大侨联活动经费的来源之一。直到现在,“华侨之家”依然发挥着作用。

       春回大地,厦大侨联做了很多实事:解决归侨侨眷教职工两地分居的困难,帮一些归侨知识分子恢复党籍、名誉,归侨享受了分房照顾分,根据政策争取解决归侨子女农转非的户口问题……落实了侨务政策,解决了归侨的实际困难,温暖了侨心,增强了侨联的凝聚力。

       厦大侨联的归侨来自十多个国家,分布在全校几十个单位,有许多人原先互不认识。平日里嘘寒问暖,曾淑萍尽力将关切一一送到。为了促进归侨成员间联络感情,她利用节假日举办了各种有益活动。

05-2.jpg

       有了比较系统的组织架构后,为了加强与海外华人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与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的联谊,厦大侨联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夏令营。1987年5月,举办了第一期菲华青少年夏令营。在曾淑萍的牵线下,菲律宾侨中学院艺术团在厦门影剧院上演了非常轰动的《侨中颂》。曾淑萍多次去菲律宾探亲,接触了许多海外乡亲和各界人士。这些都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的民间友好往来。

       事实上,除了成立厦大侨联为厦大侨胞服务,她还一直为海外侨胞来厦活动服务着。

       上世纪80年代,厦大校友、华侨佘明培回母校游览时发现,厦大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馆,便打算捐钱筹建这个体育馆。曾淑萍曾经代表厦大去马尼拉,和佘明培先生商谈增加厦大明培体育馆捐资的相关事宜。佘先生了解状况后,立马就答应了下来。然而,就在两人见面后没几天,佘先生便出了意外。尽管如此,佘夫人依然不忘丈夫遗志,毅然慷慨捐资,才有了如今的明培体育馆。

       除了支持厦大学生完成学业外,厦大侨联每年还拿出一定资金给厦门市菲律宾归侨联谊会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也无形间增强了归侨侨眷和侨联之间的感情。众多的侨捐工程里,有侨胞捐赠的功劳,也有侨联工作者引导的奉献。

       曾淑萍在担任第二届厦大侨联主席后就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侨联的职务,虽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这位热心的老大姐还是停不下来,闲暇之余总会主动关心侨联的发展状况。继任的厦大侨联主席赵启安、陈裕秀、程璇等也时常向这位大姐请教、互动,大家共同努力,厦大侨联成为了真正的“华侨之家”。

       离休后,曾淑萍依然发挥余热,多次远赴海外探访华侨华人、校友以及社会名流,宣传祖(籍)国、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海外华侨关注祖(籍)国和家乡,为祖(籍)国发展、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直到耄耋之年,曾淑萍仍然不改年轻时积极的人生态度,每天读报,看新闻,练琴……她说虽然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是那份服务侨胞的心从来没有变过。

        “我老了,太老了,老是忘事”,在访问中,曾淑萍一再感慨。可是历史不会忘记这些人这些事。在位于思明区南华路的老干所宿舍楼,总说自己不好看的曾老师,满头银发,笑容绽放,沐浴在冬日暖阳里,明明比那院中盛开的三角梅还要美丽。



下载鹭风报1507期05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