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洪晓春洪镜湖叔侄 两代爱国儒商

发布时间:2021/04/02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参考书目:《洪晓春传略》 翔安区嶝山洪氏宗亲恭迎六桂始祖理事会;《洪晓春故居》颜立水;《侨商诗人洪镜湖》颜立水;《厦门华侨纪事》洪卜仁点击量:31518鹭风报1506期05版 人物

       洪晓春(1865-1953),名鸿儒,号悔庵,同安马巷窗东人,嶝山窗东洪氏秋房十八世。在厦门被尊称为“晓春伯”。

       洪鸿儒是厦门早期著名商界领袖,先后担任厦门总商会总理、会长、副会长、主席。除领导商运之外,洪鸿儒更以忠贞爱国的情操为世人所景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厦门市人代会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

       洪镜湖(1878-1964),字俊清,洪晓春的胞侄。洪镜湖自幼饱学经、史、诗、词,且能书善画。

       20岁时赴南洋谋生。后定居新加坡,经营橡胶种植、贸易商行、船务、邮局等业务。被誉为“南洋商界巨子”。抗战期间,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积极发动当地华侨募捐,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外孙女陈慧瑛为著名归侨女作家。


厦门商界名儒“晓春伯”

       漫步厦门市中山公园,靠近西门之处,可在绿树红花间,看到白墙蓝瓦上书“晓春”,不远处,一座“晓春桥”横跨湖面,这里纪念的“晓春”是上世纪厦门的鸿儒巨商洪晓春,但人们更愿意亲切地称呼他为“晓春伯”。同安县马巷镇窗东村(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与厦门本岛和集美区隔海相望,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大村,民风淳朴。洪晓春自小便深受芳洲古风熏陶,勤奋好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洪晓春成为同安县的廪生,宣统元年(1909年)选优贡,旋即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成为当年同安一带名儒。


做商人 经营有方急公好义

       目睹清末政治腐败,民心思变,朝廷摇摇欲坠,洪晓春无意仕途,弃儒从商,自同安来到厦门洪本部开设经营粮食的源裕行。由于他在商业经营中重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讲诚信,很快在商界崭露头角。

       光绪三十年(1904年)厦门成立总商会,林尔嘉任第一届总理,洪晓春接任第二届总理。其后,商会历经十次换届改选,他相继被选任第六届、第七届会长,第八届副会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主席;抗战胜利后海外归来,又应聘任第十二届名誉理事长。

       商会是工商业者组织的社会团体,维护工商业者的权益是商会责无旁贷的职责。任职的20多年间,洪晓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商会群体的力量,在与政府官员、日籍浪人的斗争中,维持商人的合法正当权益,妥善处理苛捐杂税和金融风波。他还大力提倡国货,倡议举办国货展览和组建国货公司,参与抵制日货的群众爱国运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东南亚华侨经济复苏,厦门近代化城市建设推进,厦门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盛的景象。洪晓春的商业活动、业务范围随之扩展,开设了源裕汇兑信局、信义孚钱庄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源裕行,继又兴办五福冰糖厂,投资厦门公共交通公司,还邀集同安企业家乡亲集资建成一条了“兴安街”,寓意兴旺同安经济。

       1920年6月,厦门士绅组织成立厦门市政会,洪晓春任会董。厦门地方政府相应成立市政局。期间,厦门兴建第一条马路——开元路,遇到阻扰,耗时7年,洪晓春等不懈努力,积极协调。

       洪晓春任厦门市政会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会长期间,组织投资厦门公共交通公司,建设第七、第五市场。鼓励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印尼华侨黄超群黄超龙兄弟、菲律宾华侨李昭北、越南华侨陈式灿、马来亚华侨陈可补等人投资开辟思明南路、大同路、鹭江道和中山公园周边一带,买地建楼,是他牵线搭桥引进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1929年,他与张镇世等投资组建厦门市汽车公司,1934年厦门开始有了民营的市内公共汽车行驶。

       洪晓春没有忘记贫困的老百姓。他还是厦门民间慈善团体“益同人公会”发起人之一。牵头发动各商户和南洋各地捐款充实慈善基金,定期举办“施粥”“施棺”,暑天在街道上设“奉茶处”,免费为人力车夫和贫民提供凉茶;严冬设避寒所,发放用麻袋缝制的衣服供贫民御寒;春节临近时,发放“米单”供贫民过年;还倡办益同人医院,免费为穷人治病施药。

       洪晓春没有忘记家乡的百姓。为了扶持家乡的经济发展,他集资修筑窗东、蔡浦两处海埭,在窗东埭建造轮船码头,创办轮船公司;在东坑乡主持修建马巷—莲河、马巷—刘五店公路。对宗族事务他也非常热心,是1948年创办“泉州六桂堂家族联谊”主要发起人之一。

       他一生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爱国爱乡、不慕虚名的精神和品格深受后人敬仰。


做文人 吟诗作文兴学助教

       在文化教育方面,洪晓春也有殊多建树,从而成为厦门文化教育界的名流。

       洪晓春虽出身科举,但他并不反对吸收西方文化,而是赞同中西文化合理的融汇贯通。他首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偕同洪湛恩、陈宗英等发起,将马巷的“舫山书院”改为“舫山学堂”,成为马巷地区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舫山学堂嗣后又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即马巷中心小学的前身)。

       1906年,洪晓春与黄廷元、杨景文等人发起成立“大同两等小学堂”,为大同小学的兴建校舍、增添教学设备和常年经费到处募捐,而且为大同小学的发展远景运筹策划。100多年过去,这所清末小学堂已经是厦门市的知名小学,蜚声八闽。

       1920年又发起倡建马巷启智学校,还独资或合资兴建窗东学校和刘五店光华学校、毓秀女校,接纳贫穷子弟入学。

       由于洪晓春热心教育事业又有学识,还一度被推选出任厦门教育会会长、思明县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筹助厦门大学经费的“厦大协进会”发起人之一。

       洪晓春科举出身,舞文弄墨是终生爱好。民初,林尔嘉发起成立“菽庄诗社”,洪晓春是诗社成员之一,多次与菽庄吟侣李禧、陈桂琛、周墨史等一起参与林尔嘉举办的诗会吟咏唱和活动。

       抗战胜利后,洪晓春从海外归来,虽已年届八十,仍热情地加入筼筜诗社,举办“竹林雅集”赋诗唱和。还出席厦门市文献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编修《厦门市志》。


做中国人  宁死不屈堂堂正正

       抗日战争期间,洪晓春参加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被推选为劝募部部长,率先捐献以带领厦门市商界人士筹款支援抗日救国。

       1936年12月,洪晓春72岁生日前夕,厦门市商会、厦门市教育会、益同人公会等40多个社团拟联合为他举办祝寿活动。洪晓春得知情况,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国难严重,前敌将士餐风宿露,自维衰老,不能执干戈以卫国家,已属遗憾,何敢重累各界耗资,以自逸乐。”他的谈话见报后,各界人士很受感动,改变原先盛宴祝寿的作法。遵照洪晓春的意愿,“将欢宜醵资充慰劳前敌的捐款”。

       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上厦门,百姓纷纷外逃,社会秩序大乱,百业凋零。日寇为稳固其统治,拟利用洪晓春在厦门的威信和社会地位,企图请他出任伪厦门市维持会会长。日本领事泽重信多次亲自出马,使尽利诱威胁手段,但均被严正拒绝。

       洪晓春为避敌纠缠,免受利用,74岁高龄时离别病床上的老妻,搭乘开赴菲律宾的“丰庆轮”。经香港赴越南,继而转赴马来亚马六甲,流亡期间相继接到妻子和儿子在厦门去世的噩耗,北望桑梓,老泪纵横,但只好强忍悲痛。后定居在新加坡。

       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日寇对洪晓春的迫害仍不放过,洪晓春借故住进医院并连夜乘火车转移,又被日寇追踪缉捕,关进马六甲观音亭集中营达数年之久。在狱中,日寇又胁迫其出任厦门市长,洪晓春宁死拒不书写悔过书,怒斥敌人“八十老翁,无过可悔!”

       1946年10月,82岁的洪晓春从集中营获释回到厦门,厦门上千人自发冒雨到轮渡码头迎接。国民党政府授以他“忠贞爱国”匾额一方,并将厦门市洪本部街改名为“晓春街”,以表彰他的爱国情操。1946年后,洪晓春任厦门市总商会名誉会长。

       1950年,洪晓春被任命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成为厦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的特邀代表和主席团成员。

       1953年,洪晓春病逝,享年88岁。后厦门市人民政府在中山公园建设“晓春楼”以作纪念。

05-1.jpg


新加坡爱国儒商洪镜湖

       洪镜湖(1878-1964),出生书香门第,自幼饱学经、史、诗、词,且能书善画,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他的经商之道奠定了诚实的理念基础。

       他20岁时,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谋生。后来定居新加坡,经营橡胶种植、贸易商行、船务、邮局等业务。由于秉持“一手持《论语》,一手拿算盘”的理念,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拥有源顺街整条街的商铺,被誉为“南洋商界巨子”。

       1931年,洪镜湖与陈延谦、林金殿、蒋骥甫、颜世芳等发起成立新加坡同安会馆。这是一个新加坡华人地缘社团,宗旨是联络感情,团结互助,共谋福利,服务社会。

       抗战期间,洪镜湖的次子洪绍佐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家仇国恨激起他无限的爱国热忱。他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积极发动当地华侨募捐,大力支持祖国的正义事业,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洪镜湖不但是新加坡一位出色的商人,而且还是一颗文坛将星。从他和同乡李烺焜交往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功底和才气。1927年李烺焜印刷《怀溪楼诗稿》时,洪镜湖为该书题诗三首。       

       其一《题月梅图》:

       惟梅与月,高洁超越。中有幽人,芳心未歇。花难长好,月难长圆。爰绘于画,爰诗于编。诗卷长存,花月之魂;寄托风雅,樽酒共论。

       诗中可以看出,洪镜湖对梅花是情有独钟,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情思。在他将女儿和外孙女陈慧瑛送回中国时,离别礼物便是一幅《墨梅丹青图》。

       洪镜湖身居异域,但对桑邦时常牵挂。他写过一首《登大轮山写望》诗:

       邑于轮山下,万派注而倾。双溪汇合处,是我同安城。长桥分两道,利济便行人。南薰(今南门桥)百尺,西安(今西桥)倍其程。奔流到沧海,无限万里情。东望金门去,群岛自纵横。西望厦门去,鼓浪若有声。所以同安人,自昔事长征。南来东南亚,北上达幽并。地势使然之,奇迹因产生。中国通文化,集合总其成。行见蒸蒸上,发展莫与京。

       洪镜湖不但赋诗赞美家乡,而且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他是1945年倡建同民医院董事会执委之一,他的二叔洪晓春在家乡建设学校、医院、公路、海埭、码头等公益事业,大部分的资金是洪镜湖从海外提供。

参考书目:《洪晓春传略》 翔安区嶝山洪氏宗亲恭迎六桂始祖理事会;《洪晓春故居》颜立水;《侨商诗人洪镜湖》颜立水;《厦门华侨纪事》洪卜仁


下载鹭风报1506期05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