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拳拳赤子心 殷殷报国情

发布时间:2019/11/29作者:黄坚虹(印尼归侨)来源:厦门市印联会供稿点击量:44080鹭风报1441期08版 专题

       在迎庆祖国70华诞之际,回望74年的人生历程,我深深体会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爱国初心,淳朴而不渝

       我祖籍福建南安,祖父是石匠。和很多华侨一样,我的父亲为了生存,14岁时随祖父“下南洋”,来到印尼三宝垄,战乱时靠肩挑小贩过生活。我10岁时,父亲因哮喘突发不治过世,家庭的重任全压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年幼的我,不得不半天上学,半天回家煮饭菜,和兄弟姐妹轮着帮母亲料理在大“巴刹”(pasar)的铺子,还要照顾弟妹。到初高中功课多时,就在照看铺子的空闲时写作业。学习成绩优秀的我,从初中起每年都申请到助学金。

       读高中时,我看了新中国的小说、电影、画报,又看到学姐学兄一批又一批回国,内心向往不已,一首《海外孤儿有了娘》至今还能吟唱。可当时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在激烈思想斗争中,自己常暗自流泪。随着年龄增长,更感受到远离祖国、寄人篱下的华侨华人受歧视的彷徨与苦闷,常思索自己的前程而涕泣。

       临近高中毕业,强烈的爱国心促使我决定舍家只身回国,想深造以求毕业后报效国家,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贡献力量。逐渐懂事的我,不忘学习,常阅读当地进步刊物,接触一些进步人士,高中毕业后,在母校教书一年,一边攒路费准备回国,一边报读厦大海外函授,同时积极参加进步侨社活动,如公演歌剧《刘三姐》等。最后得以仅支付半票船费,被“半保送”回国。回国之时,正值祖父过世未葬,然而,爱国初心炽燃,报国理想坚定。1964年8月5日,我泪别亲人,乘光华轮回国,8月13日抵达黄埔港。

08-4.jpg

左:高一时与母亲、兄弟姐妹合影      右:1964年,乘光华轮回国,在船头五星红旗下与同学合影


报国之志,自信而坚定

       拿什么报国?我首先想要刻苦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在集美华侨补校,组织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同学的情谊,使我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只身回国的我,海外亲人不可能寄侨汇供养我读书。我坚定地依靠组织,很珍惜政治生命的成长。侨校发给我助学金和冬衣暖被,使我安心学习。我积极上进,不到半年,加入共青团,成为当年同船回国同学中首批入团青年;培养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考前被评为“三好生”标兵。1965年,服从国家需要,以理工科考生考入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

       上大学的第二年遇上文革,后来被下放到军垦农场——长泰县5053部队农场,接受纪律严明的高强度的学军学农锻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不用说,起床5分钟就得集合完毕,饭前诵读毛主席语录。半夜一听哨子吹,紧急集合,到田间急行军,曾因近视眼跌入坑洼,跌破眼镜,跌伤腿骨。农田劳动下到大腿深的烂泥田;用手指扒田(耘田),不到休息时间(一小时休息5分钟)不准伸直腰杆,任蚊子叮咬、蚂蟥吸血,否则回宿舍要“斗私批修”;劳动之余,挑井水供饮用,提长嘴喷桶浇菜供食用。我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归侨侨生,到后来也能挑150斤的大粪。

       熬了两年,1971年盼到了分配工作的消息,结束了那段刻骨铭心、触及灵魂的军垦农场生活。我与爱人服从国家分配,到贫困宁化山区教书8年,克服许多困难,为培养山区人才奉献青春年华,初尝报国之艰辛。因长期不适应当地气候水土,身患哮喘致幼儿夭折。

       1979年底,我申请调动到厦门工作,跨地区调动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当时只有一个念想:祖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危难岁月里,有志青年更要与祖国同在,用勤劳的双手去改变面貌,铁定留在国内工作。

        侨务政策“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得以落实,使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归侨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我知恩图报,调动工作实现后,以更大的热诚、更敬业的精神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

08-1.jpg

左:18岁回国时的证件照    右:21岁在福建师范学院学习


报国之路,艰辛而光明

       在印尼,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就读的华校各门学科是用中文的,还开设了两门“外语”——印尼语和英语,印尼语小学一年级就读,英语从初一始读,有学印尼语的基础,到高三英语已基本可以听说读写自如了。又经集美侨校的学习,我英语成绩突出,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

       1979年底,我34岁,调入厦门九中工作,在九中属凤毛麟角的学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很多老教师都是俄语转行教英语)。因为要报恩,也为了不让新单位接受“病弱者”感到为难,所以对分配的繁重教学任务二话不说:教三个班级的英语课。教高中毕业班时是两个教学班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上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已开始受重视了。九中当时虽然属初高中兼办的普通完中,但高中生源是已被重点校择优录取后的低分学生。当老师的深知,生源和师资是教学质量取胜的关键。面对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我在教学设施简陋(只有粉笔和黑板)、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情况下,勇挑重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改变“哑巴英语”和死记硬背单词的做法,采用“听说领先”的教学法,逐步让学生能“开口、易记、广读”,提高了高考的优良率。

       上世纪90年代,学校进入转型阶段,从专办普高,改为普高职高兼办,后来改为专办初中。我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初中毕业班任教英语兼任教研组长,所接任的班级均能从初一、初二的大面积不及格,经一年的学习,一跃跨入年段前茅,进而在中考时大面积及格。所指导学生参加市级英语演讲比赛、话剧比赛频频获奖,在普通中学中引起极大关注;在指导青年教师升职的工作中不断出新,退休后仍然得到青年教师的敬重。九中教学质量连续12年连冠,每年为重点高中输送大批优秀学生。作为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老教师,深感欣慰。

       报国之路艰辛而收获满满。我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和教学业绩,实践着报效祖国的理想。

       纵观我从贫困山区调入厦门特区工作至55岁退休期间,厦门从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到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路,也正是我中年时期释放聪明才智,勇立改革潮头,探索创新,搏击前行的20年。这期间,我于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爱岗敬业,担当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备战高考;在学校的转型期(1990年—2000年),担任10年教研组长,带领同行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多年创“外语大面积丰收”的局面。由于突出的教学与工作业绩,我两次获“厦门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曾获“厦门市优秀班主任”“厦门市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厦门市教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最让我欣慰的莫过于:在安享晚年的今天,仍然受到晚辈同行和学生的敬重爱戴。我的“桃李”遍全市,走在街上,常听到一声“黄老师”,令我尴尬也令我欣慰:因所教学生太多,很多名字叫不出;每逢节庆,一批又一批学生欢聚,都不忘邀请我参加;传承我的英语教师行业的不在少数,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栋梁精英。

       退休后,我深知:“炳烛之明解昧行”的道理,自勉“不忘学习,做最好的自己”。我一边在老年大学继续“充电”学习电脑网络等新知识,一边到国内外游览参观,一睹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壮丽画卷,感受国人备受世界赞誉的崭新地位;一边继续服务退教与关工委,笔耕不辍,为老年人过好晚年幸福生活鼓与呼。在退休19年间曾获市教育关工委“老骥”奖;5次被评为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退管工作积极分子”,12次被评为 “优秀通讯员”。同时,我为之付出辛劳的九中退教协也获得不少先进集体荣誉。在市教育局、退教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中,我的《春风化雨沐神州,改革开放换人间》获二等奖。2018年6月参加思明区委宣传部宣讲十九大报告,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有作为的归侨 》的宣讲发言备受媒体关注。

08-2.jpg

左:2000年退休证照片   右:退休后在校园一角


爱国为侨,报国献余热

       4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伟大崛起。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于我是——桃李香满园,安居度夕阳。作为归侨,我要补充一条:侨爱暖我心,为侨献余热。

       我源于侨,爱侨为侨是顺理成章的。祖国没有忘记老归侨,身为老侨更要知恩图报。年逾七旬的我,“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始终不渝,退休后力所能及地为侨界发挥余热。侨缘让我更有机会接触侨界“老乡”,找到侨的归宿。1997年我出席省第六次侨代会;2000年回印尼探亲接触更多海外和香港亲友;2006年报名当上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翻译志愿者,获市旅游局颁发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志愿者服务之星”等证书;2011年4月参加在华侨大学举办的“网络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建设国际研讨会”,代表印联会发言《互联网与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2014年10月组织举办归侨同学回国50周年聚会。

       2015年、2019年我被选为思明区梧村街道第三届、第四届侨联委员。在市侨联下属的印联会,我担任《印联会讯》副主编;随文艺队到龙海、福清、龙岩等侨乡、华侨农场慰问演出,联谊采风。我一直在宣传方面发挥一技之长,用摄影、图像和文字,图文并茂地报道身边侨友的好人好事、艰苦奋斗改变侨乡面貌的故事。近五年的印联会元旦联欢会大型幻灯背景是我设计的;利用印联会网站、公众号,宣传侨友传承印侨文化,安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晚年幸福生活。几次参加印尼驻华使馆官员的见面会,看到华文教育被越来越多印尼青年所青睐,思考着联谊会如何更好发挥中国印尼友好往来的桥梁纽带作用。侨联每年春节前夕“温暖送百家·真情暖侨心”活动、文化节、健步行等活动,我都到场拍照报道。侨联帮扶关爱侨友之举,我是亲历者和受益者,终身难忘。


下载鹭风报1441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