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动态 / 新闻详情 < 返回
马銮杜氏家庙 ——这座庙里流传着凡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9/23作者:吴俊莹 蔡国烟/文 孙宾/图来源:华人头条点击量:4234鹭风报1580期03版 专题


       漫步集美,邂逅一幢幢充满历史美学的侨房,既有“穿西装、戴斗笠”式的陈嘉庚故居,也有古天井与洋屋顶合璧的文确楼。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座闽南传统木构建筑的宗祠,聆听侨胞返乡重修家庙,弘扬家族荣耀、赓续奋斗传统的故事。

03-3.jpg

马铃坠地成福居 家庙三落财登贵

       马銮杜氏家庙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族谱记载,首修于明代万历(1572年),又经过清康熙(1713年)、乾隆(1739年)、民国时期三次重修,改革开放后1984年第四次重修。据介绍,马銮杜氏家庙从建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总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马銮杜氏家庙建筑风格独特,前有鱼池,后有花园,面向西南。三进面阔,轩敞明亮,共设有三座落,坐落有三个方向。三座落各有寓意,前落为财,中落为登,后落是贵,皆代表了祖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末,官任山南节度使杜让能,因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南宋末年,为避元军乱华,杜让能的一支后裔杜仁被迫南迁。相传杜仁率族人行至福建境内某地时,马铃忽然坠落,勒缰受铃,环顾当地依山临水,觉得“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于是携家族就地栖居,繁衍生息。这个地方便是现今的厦门市集美区马銮村。“马銮”也就是“马铃”,村名以此典故有关,谱称杜仁为马銮杜姓始祖。

03-2.jpg

留存旗杆耀门楣 春秋祭祖入非遗

       继明清以来几次重修后,1981年,缅甸仰光杜氏京兆堂宗亲回乡祭祖,见家庙颓败,于是倡议海内外族人齐心协力重建家庙,家庙1982年动工,1984年完工。2020年,集美区政府对杜氏家庙又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翻修,让杜氏家庙保留着原样历史风骨,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历经百年风雨,杜氏家庙更显光彩。

       杜氏家庙前有两排旗杆石十分瞩目。每竖一根旗杆代表着家族里出了一个名人,这里留存着历代十七座旗杆石,也就是杜家出了十七个名人,这也是杜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走近前落,我们看到了家庙的宏伟壮观。马銮杜氏家庙采用闽南传统建筑常用的红色板瓦屋面和典型的插梁式木结构,包含了精美的石雕、木雕、堆剪灰塑、油漆彩画、燕尾脊及前埕独具特色的旗杆石等,以青石砌造施以雕镂,顶架铺设木结构,雕梁画栋,工艺精致。大门正额四个漆金大字“杜氏家庙”,威严肃穆。

       杜氏家庙遗存有石碑、匾额、族谱等物。所有遗物被岁月打磨过,反映了马銮杜氏家族的奋斗史。

       马銮杜氏家庙祭祖仪式每年春秋各有一次,非常独特。为继承和弘扬优秀家风、保护闽南文化生态,“马銮杜氏祭祖信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宗祠祭祖,其他地方通常一年一次,或者五年一次。杜氏家庙一年有两次,这表明杜氏对先祖的敬仰,重视传承。每到祭祖的日子,所有海内外的宗亲都会回到马銮杜氏家庙,齐聚一堂,祭祀祖先,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美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宗亲们都会回来。

善举获清帝赐匾 后裔承祖训乐捐

       踏入中殿,抬头见一块“乐善好施”匾额。这是光绪26年,慈禧太后命李鸿章跋山涉水送来的,表彰杜氏先人对社会的贡献。

       乐善好施不仅是刻在匾额上,更是被杜家的先辈刻在家规祖训里。先人鼓励子孙们要遵照家训家规来做人,诚实、向善、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杜氏子孙牢记祖训,延续着祖先们乐善好施的美德,一直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了凝聚宗亲,加强海内外裔孙联系,马銮杜氏族人于1988年成立了杜氏马銮华侨理事会,后来又设立了爱心基金会,筹集公益善款用于帮助或奖励族人。

       基金会帮助了很多人,不仅给大学生颁发奖学金,还用于扶贫、救急、敬老、赞助文体活动等多方面的资助。据悉,从2008年成立至今,基金会给马銮社区的老人每年都发放过节费,给大学生发放奖学金,年底还会举办大学生座谈会,让他们分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还会救济当地的贫困家庭。

       说到乐善好施的杜氏族人,就必须提到杜氏小宗。这是一个雕梁画栋的三落大厝,由两落大厝、双护厝、后界及回向组成,系闽南传统居民大厝建筑,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杜氏小宗于清光绪(1888年)年间由侨胞杜四端建造,尘封多年后,今由政府出资重修,再现风采。

       这是一处砖木结构的建筑,门额置青石门匾,上镌“杜氏小宗”四字,墙身为八角形红色清水砖贴面,左右墙身中间镶嵌线雕松鹤、花鸟图青石雕。第二落明间设隔扇门,门扇镶嵌进口彩色拼图花玻璃,这是厦门地区迄今所见最早采用进口玻璃做装饰的中式民居建筑。

       杜氏小宗的业主杜四端是著名侨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凡遇兴修道路或赈灾救济,必慷慨捐输。遇乡邻族亲或贫困者或争讼不息者,辄出资出力排解平息。因其善举,光绪皇帝授予杜四端“中宪大夫”头衔。

       杜四端的事迹激励着后辈奋发上进。今天,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有一处四端文物馆,于2009年6月正式启用。倡建者就是杜四端后人、华侨大学董事、香港中文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杜祖贻。杜祖贻在2004年曾捐赠杜四端先生的一批价值不菲的文物,并捐资倡建。杜祖贻倡建四端文物馆,为境内外学生学习、了解、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平台。

       目光回到杜氏家庙的后落,与前中落的辉煌相比,后落让人感觉更加宁静。

       家庙的后厅墙面嵌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杜氏复业记》行楷石碑一方,高2.32米,宽0.85米。碑刻为明两京大理寺林希元所撰,记载了当年杜氏族人几经努力,重新夺回先祖得禄公在德化屯田产业的故事。

       在这座院落里,能感受到马銮杜氏传承百年的历史痕迹,绵延数百年对家乡的奉献、对祖先的思念,都寄托在这家庙里。家庙如同杜氏的根,枝叶繁茂,离不开根的滋养,杜氏族人不断发展,离不开家族的教育和培养。

       杜氏对子孙的管教甚为严格,子孙们也谨遵教诲,努力在社会上发光发热。如今马銮杜氏不仅对自己家族做出着贡献,在村子里,在社会中,处处都能看到杜氏子孙奉献的身影,这就是杜氏最好的传承。

     




下载鹭风报1580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