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缅甸南洋中学往事

发布时间:2022/08/26作者:晨阳来源:点击量:8920鹭风报1576期08版 副刊

08-1.jpg

        一张中缅文初中毕业证书,我保留了一甲子。适逢今年是我初中毕业60周年,上世纪60年代初在缅甸的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随着父母执教的调动,1961年9月,我们全家从缅甸东北边陲之城景栋迁徙至仰光。当时缅华社会,正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仰光的南洋中学(南中)、华侨中学(华中)虽然只办到高中,却是全缅甸华侨华人公认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要入这两所学校就读,均需参加严格的招生考试,录取名单在仰光《人民报》公布,方能入学。1959年,我就读南中时是跃进班,到景栋华公,因无初一下,只好重读。我因是教工子女,父母亲工作调动,免于入学考试,特别照顾插班至南洋中学初中毕业班(火箭班)就读。这是我唯一的客观“留级”。

        由于当时缅甸首都仰光的华文教育,尤其是缅文,高于“山芭”,存有悬殊,我读南中初中毕业班,缅文赶不上,半期考试“2分”不及格。经父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勤奋学习,期末考试终于全科及格,取得初中毕业文凭。

       为响应周恩来总理“面向当地,心向祖国”的号召,南中、华中纷纷按缅甸学校的模式开办外文班,聘请缅甸老师执教,只留一门中文语文课。我初中毕业后,父母亲说,欲在缅甸生存,一定要学好缅文。于是,我报读外文班七年级。班主任是曹国杰老师,教语文先是王毅诚老师,后是黄重远副校长。读八年级时,教缅文的是缅甸老师吴钦貌基。

       吴钦貌基老师,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上课无论天气酷热与否,总穿着缅甸正统笼基、袋甭(外套)、十字拖,一入课室,学生们起立,双手合十,一声“巴瓦都的玛敏格拉(一生吉祥)!”同学们齐声回念。我们读的是缅甸学校七年级的课本,他用缅语讲解。起初,我似懂非懂,半期考,我考不及格“2分”。吴钦貌基老师知道后,对我说:“阿耶没基巴步,究沙吧,昂乃巴的(没关系的,努力吧,会及格的)。”勤奋不负有心人,年终考试我及格了,升读九年级。

       1963年初的一天晚上,我前往“柔里虎”观看中国沈阳芭蕾舞团表演“天鹅湖”。演出谢幕,时任缅甸国防部部长的奈温上台给芭蕾舞团敬献花蓝。深夜,军事政变,奈温夺取了政权。翌日,吴钦貌基老师上课,一反常态,娓娓道来凌晨政变的轶事。他说,奈温军队去逮捕前缅甸总理吴努时,吴努向“不速之客”要求待他行佛祖跪拜念经、洗浴净身后随行,缅甸行佛教礼数是至高无上的,获准后行佛教礼数一小时余才入狱。同学们津津有味听着的同时,也倍感震惊。老师预言,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军政府上台后,没有入缅籍的“德佑(中国人)”,是上不了仰光大学的。果真,过了半年许,仰光华侨华人经营的商铺被收归缅甸政府国有。大额钞票兑换小额钞票,我记得在银行门前铺着一张草席,从晚上起排队到天亮,待轮到我们兑换钞票时,银行工作人员却说,钱换完了,明天再来。我垂头丧气,真是折煞百姓,老师的预言也成为了现实。

       我曾在仰光巴罕初中部、高解高中部就读南中,虽然教室简陋,条件艰苦,园丁们呕心沥血地教学,同窗师兄弟姐妹们孜孜不倦地求学、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伴随着我成长。

       由于我出生在厦门,不准加入缅籍,故欲上仰光大学求学成为泡影。家中父母决定,送我和二弟回祖国求学。1964年8月2日,我在南中外文九年级上了一星期课后,从仰光飞抵昆明,就读于昆明华侨补习学校,跋涉人生旅途新征程。


下载鹭风报1576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