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厦门侨联侨胞兴办文教事业(下)

发布时间:2021/08/20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10581鹭风报1526期03版 专题

(接1525期3版)

       1970年,华侨中学改民办为公办,人民政府充实经费和设备,并先后增建教学楼、实验楼等,学校扩大了,学生数随之由500多人增至2000多人,教职员工也增至将近200人,而今已是厦门市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之一。

       “文革”中,学校先后易名前线中学、第七中学、第三中学。1983年9月,恢复华侨中学原校名。

       1984年,市侨联从经费中拨出2000元,1985年增拨为3000元,作为学校的奖学、奖教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教师认真教书育人。多位爱国华侨、爱国人士也捐资出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市侨联在港顾问李礼阁捐资15万元,添建第六号教学楼,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此前,他已在家乡同安捐建了内厝中学、小学、幼儿园,马巷中心小学、乖治幼儿园等。

       饮水思源,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颜西岳等华侨华人、归侨侨眷“集侨胞之力,舆千秋之业”的崇高业绩。

       华侨中学薪火相传、积极进取。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学子。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郑兰荪、中科院院士田中群、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力平、现任浙江省省长郑栅洁等杰出校友。福建省和厦门市各行各界英才群体中,不断涌现华侨中学学子的身影。

       全体教师默默耕耘,涌现出福建省劳动模范洪如诗(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曾国平、市劳动模范黄金根(特级教师)、市劳动模范曾春水等,还有专家型教师谭代伍,市学科带头人余启友、何丽红、傅莉莉等众多名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航天(航空)模型活动重点单位”,获评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厦门市)学科实验基地校。

       根据厦门市委腾笼换凤的决策,华侨中学目前正在由完全中学向初级中学转型。现有专职教师1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7人,占22%。硕士学历教师18人,占11%。现任校长金月明。目前制约华侨中学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场地太小,没有千人会议厅,年段学生大会和众多讲座活动无法开展;操场跑道只有200米,无法满足三个年段同时跑操、毕业年段体育训练的需要。华侨中学的发展仍需社会各界继续兴资助学。

03-2.jpg1983年,华侨中学复名挂牌

03-1.jpg华侨中学旧貌


厦门侨联侨胞支持文教事业


得到侨胞支持的厦门市儿童福利基金会

       1981年,厦门市侨联主席颜西岳出任市儿童福利基金会会长,他积极筹划,先后创办儿童乐园、少儿图书馆、儿童服装厂、儿童商场。儿童福利基金会得到海外爱国侨胞的支持,经市侨联顾问叶天枢夫妇在香港进行联络,筹集基金港币5.3万元、人民币1.7万元,购进一批缝纫机,为基金会建童装厂提供了设备。1988年,香港陈本铭捐赠港币5万元给儿童福利基金会。


郑忠益捐大楼做图书馆

       在创办华侨幼儿园的归侨中,有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印尼归侨为人们时常怀念,他就是郑忠益。郑忠益(1914-1985),祖籍南安,从小随父往印尼谋生。抗战胜利后回国,在厦门投资开办百货商店。他在五十年代初的公私合营运动中率先带头,成为工商界的表率。他在生活上十分节俭,却把自己的资产捐助给厦门的教育事业。1953年,他为厦门双十中学捐建教学楼,还赎回已卖出的小洋楼捐作校舍。1954 年,他将位于思明北路与厦禾路口、面积1763平方米的一座四层大楼提供给厦门市图书馆作馆舍,后来又于1985年将这座大楼无偿捐赠出来,作为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舍,成为了一代厦门人的美好童年回忆。

       1957年郑忠益将自己在鼓浪屿福州店路的住宅捐出来,作为鼓浪屿第二幼儿园的园舍。他还捐资创办夜校和初级职工文化学校。他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被推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三届委员、厦门市第一届至第七届人大代表。


鼓浪屿上的华侨捐资兴学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接收、维持、改造”的方针,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逐步将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而对于华侨捐资兴办的私立学校,则采取鼓励、支持继续办学的政策,以调动海内外华侨与侨眷爱国爱乡、参与祖国建设的积极性。

       在鼓浪屿,厦大校友中学于1951年3月率先转为公立,其它的私立学校如英华中学、怀仁小学、福民小学等也陆续转为公立,惟有受到华侨资助、办学效益较好的英华校友小学还维持私立办学。其时,英华校友小学由黄省堂、马锡嘏、郑潭等鼓浪屿侨商富绅组成校董会,负责筹措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行,故直到1956年才转为公立。转为公立后,各级学校的学年经费改由国家承担了。这一变化,使得华侨捐资兴学更多转向了“侨建公办”和“公办侨助”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鼓浪屿华侨捐资兴学主要表现为“侨建公办”的形式。

       1955年,为解决广大妇女参加工作后的子女入园难的问题,鼓浪屿区政府通过妇联,发动街道设立幼儿园。鼓浪屿的归侨和侨眷大力响应,组织了以归侨丘廑兢为主任、郑潭为副主任,黄月英、李谦亮、陈庆春、李淑英、洪子晖、叶淑珠等归侨和侨眷为委员的鼓浪屿街道幼儿园管理委员会,募捐筹办街道幼儿园。蔡永泮、汪万新、颜西岳等归侨各捐数百元充为设备费,归侨李传别的家属借出其住楼的一部分为园址,在鹿礁街创办了“鼓浪屿区街道第一幼儿园”。

       越年春,又在内厝澳办起了“鼓浪屿区街道第二幼儿园”。1958年,又办起了第三、第四幼儿园,并附设了托儿所。四年的时间,幼儿园从1个发展到4个,学生从1955年秋季的111名学生发展到1959年春季的568名,为鼓浪屿的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57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纠正了一些地区侨务工作的错误思想和做法,进一步调动了华侨捐资兴学的热情。1959年,鼓浪屿区的归侨侨眷募捐提供办学经费,创办鼓浪屿区侨办小学,在原龙头小学建校。又创办了鼓浪屿区侨办中学。由市侨联理事、鼓浪屿区小组组长郑潭任校长兼董事长。这所侨办中学先是借内厝澳民房为校舍,后又迁至安海路原英华校友小学上课,一直坚持办学到20世纪60年代。1969年以后,该校位于安海路的校舍和大部分教职员工并入厦门二中。

       “文革”期间,华侨捐资助学的行动处于中断态势。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侨务政策再次激发华侨捐资兴学的热情。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省侨办与省教育厅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华侨捐资办学实施办法》,为华侨捐资兴学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改革开放以后,鼓浪屿华侨的捐资兴学主要表现为“公办侨助”的形式。

       厦门二中之外,国内的其它一些学校也曾受到鼓浪屿海外学子的捐助。旅居菲律宾的邵建寅,为回报母校厦门大学的培育之恩,在厦门大学设立奖教奖学金基金。1999年8月,邵建寅捐资400万元建设萨本栋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大楼,取名“亦玄馆”。2007年,他还倾资捐建福建师范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冠名“又玄图书馆”。除了自己身体力行,邵建寅还积极动员华侨友人襄助厦大、福师大的教育事业,促成了大批捐赠项目,如菲律宾华侨洪文炳捐建的厦大“祖营楼”、泰国华侨丁政曾和蔡悦诗捐建的厦大“颂恩楼”、菲律宾华侨佘施淑好捐建的福师大“佘明培楼”等。

       鼓浪屿上相继出现一大批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海外归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林文庆、蔡丕杰、李法西等人则是出生于海外而归国择居鼓浪屿的归侨教育家典型代表。


备受海外鼓浪屿学子关爱的厦门二中

       鼓浪屿岛上的厦门第二中学,是由英华、毓德、怀仁等六所中学经多次合并整合而成的,其校友基本囊括了19世纪末以来的鼓浪屿学子。改革开放之后,旅居海外的鼓浪屿学子们纷纷回到故乡探亲访友,厦门第二中学因此成为了捐资助学的最大受益者。

       许多海外校友慷慨解囊,为母校捐资扩建、修建校舍建筑。旅居菲律宾校友李汉隆、庄长泰、庄志明等人集资修建“英华校友楼”;旅居澳大利亚校友吴怀德捐资装修学校办公楼;旅居菲律宾校友陈并茂、鲁恢文捐资扩建“华晋楼”;旅港校友吴丽英捐资修建艺术楼;旅居美国校友苏协民捐资修建图书楼。此外,还有旅居加拿大校友林联坤捐资修建“省愚读书亭”,陈竞明亲友集资修建“竞明读书亭”等。有些海外校友则购置先进昂贵的教学器材、设备捐赠给母校,如旅居菲律宾校友洪俊秀、旅港校友张文元张其典等。

       也有不少的海外校友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有十几个之多。旅居加拿大校友林联坤设立“沈省愚奖教奖学金”;旅港校友温开强设立“协群杯足球基金”;旅居美国校友沈普霖设立“林素端奖教奖学会”。旅菲菲律宾校友邵建寅设立“邵庆元-陈月珍奖教奖学金”;旅居香港的校友周清河和旅居菲律宾的校友周宗典一起设立“周永渊奖教奖学金”;旅居澳大利亚校友吴怀德设立“吴怀德奖教奖学金”;旅居美国校友陈素琳等人设立“林维筠奖教奖学金”;旅居美国校友洪陶三兄弟设立“林菊秋数学奖学金”。此外旅居海外校友黄福华、黄忠华、黄文婉等人,也为母校捐资助学。而每次校庆活动,海外校友的捐款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海外校友,大多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从鼓浪屿移居海外的华侨,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华侨的优秀传统,续写海外赤子发国爱乡的新篇章。


参考书目:

《鼓浪屿华侨》鼓浪屿侨联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

《侨与厦门的故事》厦门市侨联2018年编

《爱国侨领颜西岳》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 编,1991年

《华侨中学院庆专刊1958-2008》


下载鹭风报1526期03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