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银针气功寄丹心 匡世济民兴中医 ——原厦门市中医院院长、越南归侨陈应龙

发布时间:2021/03/05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来源:点击量:8591鹭风报1502期05版 人物

       陈应龙(1902-1993),原名陈今声,字运生,福建龙海人,越南归侨,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在针灸学术方面有独特专长,蜚声海内外。一生精心研究中医、针灸、气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特色:坚持修炼气功,带气行针;手法善用“子午补泻”;针灸药气功并用,综合施治;善治疑难痼疾。为近现代中国最早开展三伏灸的先驱者。

       曾任厦门市中医院院长、厦门市侨联第二届至十一届副主席、厦门市政协五届至八届副主席。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05-1.jpg

陈应龙老院长为患者施针治疗


孜孜不倦  终成一代中医 

       1902年,陈应龙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今属福建省龙海市白水镇)一个耕读世家。年少时体弱多病,常年与药石相伴,逐渐对中医中药发生浓厚兴趣,遍读医案,研习医道。

       1926年,陈应龙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曾师从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陈敬贤学习气功“调和静坐法”,初次受到医学科学的启蒙教育。

       1931年,陈应龙南渡印度尼西亚谋生,任职于印尼椰城新华学校、梭罗平民学校。困顿颠簸的生活,使他积劳成疾,于是继续自学中医中药,习练“冈田静坐法”。他不但练好了身体,而且练到了灵子显动的程度,这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自发功。自此,他立志学习祖国医学医药,服务于民众。

       1936年4月,陈应龙到上海拜师,师从中国精神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催眠奠基人、旅日归侨鲍芳洲,学习、研究气功和精神感应法、催眠疗病法,接受了“灵子术”衣钵真传。他练就了灵子潜动功,潜动时,手发外力能为他人治病。

       但陈应龙不满足于此,毕业后又到无锡,进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学习,拜承淡安为师。承淡安是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潜心钻研承门针法的陈应龙,刻苦又有悟性,学得一手好针法。

       1936年,陈应龙赴越南行医。他倾向革命,在自家诊所前开设越华书店,专售进步书刊,也因此于1948年被西贡反动政府驱逐出境。后到香港继续行医,以其收入帮助在越南堤岸大屠杀后逃到香港避难的革命志士。在香港,他与中共党组织建立了联系。

       1949年8月,陈应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任随团医生,离开香港到厦门。回到祖国、家乡怀抱的陈应龙犹如枯木逢春。他先任华侨服务社经理,后调任厦门市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1956年11月,参与创建厦门市中医院,并一直担任院长职务。陈应龙把全部精力扑在振兴中医事业上,把全部医术奉献给患者群众。

       1974年底,厦门市中医院复建,复任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任中医院名誉院长。

       陈应龙博览群书,采各家之长,将其50多年的丰富经验留存在纸上,以传后世。所著《陈应龙针灸医案》《陈应龙医疗气功选》,于1991年分别荣获福建省卫生厅首届福建中医药科技图书二等奖和三等奖。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应龙省名老中医证书。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医术高明 获赠“陈半仙”雅号

       长期以来,中医学都是联系厦门与海外的纽带之一,厦门也是弘扬祖国中医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不少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素来有着崇尚、信任中医中药的情结,这为闽南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陈应龙潜心于中国针灸学研究,把气功的治神养心功能同针灸的补泻手法熔为一炉,独创带气行针及“子午补泻手法”,即将无形的灵子潜动通过有形的银针为人治病,尤其擅治癫狂、瘫痪、聋哑、小儿麻痹症。陈应龙治好了许多疑难怪症,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之痛苦,因此,患者送给他一个“陈半仙”的雅号。

       新中国成立后,陈应龙回到祖国,继续刻苦钻研针灸疗法,勤勤恳恳为人治病,获得了奇迹般的疗效,可谓“一针甫下,立起沉疴”。当时鼓浪屿市场食堂有位青年工人,因小时候患病导致聋哑已达12年,陈应龙为他针灸两次后,针到病除,哑巴当场开口讲话。消息传出后,聋哑病人接踵而至。陈应龙一一为他们认真诊治。在针刺治疗聋哑病方面,他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描述、分析病例的《针刺治疗聋哑五例》一文曾于1978年获厦门市科技大会奖状。

       陈应龙医术高明,不仅有许多令人称奇的经典个案,还有理论的总结推广。他是近现代中国最早开展三伏灸的先驱者,他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广泛运用三伏灸,深受闽南地区病患的欢迎。时至今日,每至三伏日,厦门市中医院等各家诊所就诊者络绎不绝,沿袭的仍是陈应龙的方法,颇得百姓赞誉。


医者仁心  愿将人病犹己病

       “我在临床工作了50多年,我认为治病救人是每个医务人员的天职。医生既要警治病人肉体的痛苦,也要想方设法医治病人的精神创伤,所以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我年青行医的时候,为自己立下两句誓词,第一句是:创古今未有之医术,治古今难治之奇症;第二句是: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这是陈应龙在1980年代写下的文章。“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是陈应龙的座右铭,也是他医德高尚,平易近人的真实写照。

       从1956年参与创建厦门市中医院起,陈应龙与厦门市中医院就紧密相连。现在,这句话悬挂在厦门市中医院门诊一楼大厅的正中央,成为全院的院训。

       陈应龙认为,“学医者,德为先,术为后。”主张医生必须把病人当作亲人,诊疗时一定要考虑到患者的痛苦和心情。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他都一视同仁、用心对待。对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的学子和病人的求教求医信,他都第一时间亲笔回复,从不让他人代劳。他总结亲身经验,撰写了一系列谈医者成长的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和富于哲理的语言阐述“悬壶济世、仁济为怀”的道理,强调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陈应龙对待临床诊治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临床理法严谨,他对他的学生和青年医生也同样要求严格。他认为,医生进行针灸时,医生本身的“气”会通过针灸流到患者身上。一般医生在诊治20位患者之后,会感觉累,有些改为戴手套进针。陈老发现后,教育大家不可因怕劳累而戴上手套,至于本身气力的亏损,可以每日坚持练保健功法来自我补充。在他的影响下,青年医生便不再戴手套诊疗运针了。


传道授业 倾心传播中华医学

       对中医针灸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陈应龙认为急需解决。他身体力行,积极培养中青年医生,讲授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临床治疗取穴、针法的经验及病例分析,操演针灸的手法技巧,倾囊相授毫无保留。陈应龙带了不少门生,如颜吾贵、施能云、张惠珍、韦秋仁、谢立新等,而今他们都已成了所在医疗科研单位的医疗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陈应龙是中医教育家,他在忙碌接诊救治病人的同时,还到高校授课、编写教材。1956年初,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由厦门大学试办华侨函授部,为海外华侨学校培养师资。陈应龙自1958年起,接受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现为“海外教育学院”)中医专科聘请任教,并主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作为函授教材。此外还兼任中医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华侨大学教授。南洋、港澳地区以及日本和欧美各国都有他传授培养的学生。

       陈应龙年届八旬时仍多次应邀赴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及港台地区诊病及讲学,在香港旅游期间也每日清晨热情地教群众习练气功。银针播友谊,受到海外中医界同仁及侨胞的推崇和欢迎。

       陈应龙是厦门医学界领导人之一。1988年,他发起成立了厦门市针灸学会并任会长,为复兴福建针灸事业,为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和闽南中医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创建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任厦门市医药卫生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省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他还应聘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学院顾问、国民间中医研究学会顾问、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厦门市卫生局专家顾问组顾问。数十年来为发扬中医特色、发展中医力量、振兴中医事业做了不少工作。

       陈应龙常说“健康就在自己手中”。他的《坐式保健练功十二法》问世后,许多人向他求教,他也乐于传授。他创编的《灵龟经》,时常习练,对于防治脊椎疾病有显著功效。他还喜爱练习先天气功——太极尺功法、“混圆一气”气功。为了满足国内外人士学练此功的要求,当时的国家体委专门到厦门拍摄陈应龙教授练功的电影,那时他已83岁,仍乌发童颜,精力充沛。


服务侨界  四十载不曾懈怠

       陈应龙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厦门归侨领导人。于195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并任民革省委会常委、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1950年8月厦门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成立,陈应龙被选为执行委员。从1952年1月选举产生的厦门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至1990年10月选举产生的厦门市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陈应龙一直担任副主席。还曾任全国侨联委员、福建省侨联常委、福建省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四届至八届副主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发起筹资兴建市侨联会所、筹创“厦门侨联工业社”为归侨侨眷创造就业,到建设华侨新村等,厦门侨界各项事务,陈应龙都关心、参与,他为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联络海外华侨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

       陈应龙以高超的医术、医德,深受人们敬重。他多次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86年6月陈老行医50周年之际,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为之题词祝贺:“大力培养针灸气功专家,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陈应龙的针灸技术也不忘家教,包括他的夫人蔡素华,儿子陈耀南、陈耀中,儿媳郭玉燕等都能独立行医。长子陈耀南1941年出生,1958年回国。他耳闻目染,跟随父亲,金针渡人,以针灸治疗为主,配合砭石等传统针灸器械治疗疾病。1975年赴香港执业,开设“太乙中医诊所”,患者络绎不绝。他还整理编发了《陈应龙针灸医案医话》、《针灸刍言》等书。


参考书目:

《著名老中医针灸气功专家陈应龙行医五十周年(1936-1986)》 厦门市中医院编;

《银针虽小丹心在 匡世济民兴中医》《厦门日报》2020年12月。


下载鹭风报1502期05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